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
自中央作出这一重大部署以来,广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制定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去年3月,《梅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三去一降一补”5个行动计划(简称“1 5”系列文件)正式印发。
作为欠发达山区,“梅州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瞄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去一年,梅州市扎实落实“去降补”重点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
本版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黄冠威
本版摄影 何森垚
去
淘汰4.37万吨落后造纸产能
梅州市委、市政府吹响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号角后,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如何通过扩大有效供给,达成改革目标,是当前经济形势对梅州的课题。为此,梅州市积极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梅江区城北镇明阳村一家破旧的造纸厂内,设备均已清拆完毕。这所拥有28年生产历史的纸厂,在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下,去年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造纸厂老板介绍,近年来造纸行业在环保上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已经很难经营生存了。如今,该造纸厂已转型做分切纸贸易销售,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是梅州市“去产能”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兴宁市雄丰造纸厂、梅江区城北明阳群光纸厂等造纸厂先后停产,梅州市共淘汰4.37万吨落后造纸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是去产能的重点。”梅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梅州市建立了“僵尸企业”档案和相应处置机制,积极推进出清重组工作。经摸查,全市共有100家国有“僵尸企业”,已初步处置21家。
围绕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布局新兴产业,梅州在工业领域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补齐工业短板。在“重实体、兴实业”的理念之下,机电制造产业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继电力、电子信息产业后的第三个百亿产业。
“去库存”成效明显。为推进去库存工作,梅州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同时通过“公转商”贴息贷款、提高贷款额度、降低使用门槛、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开发商自持物业经营等方式,支持农民进城买房。据统计,梅州2016年度净化解非住宅商品房2.6万多平方米,完成2016年度去库存任务。
“去杠杆”平稳有序。梅州市精准发力,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加大对县域信贷投入;切实加强监管,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加快处置不良贷款,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去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
此外,梅州市坚持以园区建设管理为抓手,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发展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2016年,梅州市产业园区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99亿元,同比增加21%;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58个,比年度目标多完成28个。
降
打“组合拳”降企业成本
“新厂房的面积是原来5倍,我们有信心将产能扩大数倍。”去年7月,广东风华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从江北老城区搬至东升工业园区内,信心更足了。
近期,风华环保融资7121万元投入新厂区建设。“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风华环保董事会秘书梁良表示,因产能调整所限,去年有400多万元的订单积压至今,得益于新厂区及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公司将进一步扩大产能,抢占市场。
沉重经营成本常让企业不堪重负。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
梅州多措并举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市场化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
企业可以盈利,经济方有活力。梅州大力降低制度成本,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措施,加快实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涉审中介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
根据部署,梅州全力做好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各项工作。据测算,全市涉及此次营改增纳税人共约1.7万户,去年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减税预计约6亿元。同时,稳步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广东海航乐万家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现代物流供应链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梅州市荣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物流仓储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梅州通过对物流关键节点的规划,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展,培育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等方式,以降低物流成本。
2016年,梅州市为企业减负约31.48亿元。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0.56亿元、人工成本约1.15亿元、税负成本约18.23亿元、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约1.61亿元、财务成本约9.23亿元,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约0.7亿元。
“梅州在搭建政银企之间顺畅交流的平台,实现投贷结合。”梅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市还努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运用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和政策性产业基金,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如今,友邦木业、枫林陶瓷、亚力盛电子、美佳电子等多家企业受益,一批新项目随之落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在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梅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各领域改革。
继“先照后证”后,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两证合一”登记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新政不断推出,打破行政审批的“旋转门”,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补
动工255个项目夯实基础
纵横交错高速公路穿山越岭,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连接起市场与产业。梅州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等“两高一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去年底,6条高速公路建设同时在建,创下历史之最。
交通蝶变的背后,是梅州致力于补齐发展“短板”。梅州以“一区两带六组团”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争用3年时间,投资1855亿元,实施324项重大项目,使现代产业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电网、供水、道路等设施明显改善。
围绕重大平台建设,培育现代产业发展。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将进一步拉开梅州城区发展框架,加快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市民休憩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芹洋、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路网、棚户区改造、公园等项目建设。
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上,加快推进集聚带各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集聚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引导工业企业向集聚带集聚发展,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壮大园区产业经济。
在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上,编制完善产业带规划,重点打通梅江、韩江沿岸旅游重镇的旅游通道,打造客天下、丰顺温泉、大埔客家文化等核心景区景点建设,激活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资源,农旅结合,培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美丽乡村、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开发新产品。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梅州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天然气管道铺设扎实推进,梅州市城区完成市政燃气管道27公里,庭院燃气管道49公里;各县(市)城区完成居民用户安装约1.2万户,完成市政中压管网、庭院低压管网建设约180公里……交通、水利、能源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截至去年底,列入《梅州市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重大工程项目表》的324个项目已有255个动工建设,动工率为78.71%。2016年度完成投资419.65亿元。
做“加法”的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目前,南方紫琳职业学院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探索设立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推广学校,梅江区芹洋学校、风眠学校和蕉岭县桂岭学校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市县两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以及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站四级网络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记者观察
大道虽迩 不行不至
一直以来,由于地处山区,梅州存在交通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资源要素集聚不够等问题,经济总量小、土地有限、项目有限、加快发展手段有限。梅州经济发展主要靠传统产业叠加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拉动,走跟随式发展道路。
事实上,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粤东西北地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2015年,粤东西北经济发展增速6年来首次低于珠三角,这意味着两地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宏观而言,在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下,要在挑战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振兴发展动力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这需要上下一心,利用超常规手段,利用改革杠杆将沉睡的资源激活,形成发展的合力。
去年以来,梅州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充分表明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经受了实践检验,符合实际、富有远见。
从供给侧发力,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目前,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不多。以农业为例,梅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的品质升级跟不上消费升级、竞争升级,群众并不买账。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结构调整背后,必然会有阵痛,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意味着一个个艰难的选择。然而,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更是梅州后发优势的机遇所在,必须迎难而上。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如今,生态优势将为应对宏观产业政策调整、谋划和引进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比较优势。
道虽迩,不行不至。
从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梅州聚焦创新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的主题,从签订梅州国际陆港战略合作协议,再到主要领导调研梅州高新区,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宣示了梅州推进创新发展的坚定决心。
立足当前,梅州要主动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既注重投资拉动稳增长,又突出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把高新技术创新作为应对下行压力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管理服务为重点和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