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环往路北边走几分钟就是河滘村新落成的华南商业广场。
4月1日晚,南庄镇河滘村在这里举行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村办晚会《忆·水乡》,这也是河滘多年来头一次挖掘和宣传自身的历史文化。河滘村有常住人口3300多人,2016年人均分红8000多元,在南庄18条村里排名中等。4月1日的这台晚会,花费将近50万元,主要由企业赞助。
1979年出生的河滘村“准80”后村书记郑成江,是南庄镇18条村里最年轻的村书记。对于举办这台晚会,郑成江认为:“钱花得值,我自己在村里做了十几年,‘一门三翰林’也只听过潘光岳,其他两个是谁都不知道。”在筹办晚会的过程中,河滘村专门派人查阅典籍,并召开村民小组长座谈会,请各村小组汇报本村历史文化名人和亮点。“我自己也比较震撼,自己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比别的村差,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把它挖掘出来,给村民以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我们村民对村的历史都不怎么了解,今天看了晚会,原来河滘村以前也这么威水。”村民梁树裕(音)说。
有意思的是,在河滘村晚会现场,南庄镇的另一个明星村,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也带领紫南村两委班子成员悉数到场。“我们办这台晚会也借鉴了紫南村的经验,晚会请的导演就是一直帮紫南村策划晚会的那位导演。”郑成江说。
在南庄,几乎所有的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广场,都爱办“村晚”来丰富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比如罗南、吉利等。去年以来,南庄一些村开始加大投入,赋予“村晚”新内涵,利用“村晚”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威水村史演出来
“原来我哋村都出过这么多翰林。”“听讲佢哋的后人现在在广州居住。”几位河滘村的老人一边欣赏着台上的节目,一边热烈地议论着。舞蹈《儒德翰林》将河滘村历史上“一门三翰林”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村民眼前。
河滘历史上出过一些名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嘉庆年间任广东学圣的潘光鄂(省科举的主考官),其孙潘显桐也于清咸丰年间考中翰林,原祖居河滘登云巷,后迁到佛山公正路居住,所住的街巷定名为登云里巷。
4月1日的晚会,令很多村民第一次知道了这段古,这也是河滘村历史上第一次挖掘和宣传自身的历史文化,选择了以晚会的形式呈现。
郑成江说,之所以选择办晚会,是因为利用晚上的时间村民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把历史图像资料通过视觉表达出来比较具体,也更加形象。此外,这次晚会也是将华南交通电子产业园内华南商业广场项目的落成投用,与河滘村的历史文化宣传结合起来。
据了解,河滘村以前也办过几次晚会,不过都是针对不同节日主题的,比如重阳节、妇女节等,以丰富村民的休闲生活为主。
无独有偶,其实在禅城区100多条村里,南庄镇紫南村的文化“村晚”最为出名,无论在举办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拔得头筹。河滘村的晚会就是借鉴了紫南村的经验,并且聘请了多次为紫南村“村晚”担任导演的一名青年导演执导。
分管文化建设的紫南村党委委员潘笑颜介绍,紫南村正在推进仁善紫南的文化品牌建设,晚会的普及性比较广,通过晚会的形式能够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去年至今,紫南村已经举办了五台大型晚会,宣传美德人物,树立村民楷模。平均每场晚会约有3000名左右的村民观看,五场累计约1.5万人次。紫南村共有6000名村民,相当于每个村民看了两次以上文化“村晚”。
红色主题是共性
无论是紫南村的晚会,还是河滘村的晚会,都有红色主题的篇章。紫南村每台晚会都会安排一些回忆革命历史和歌唱幸福生活的节目,而河滘村此次则安排了长征组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情景舞蹈《夜袭牧牛沙》等节目。
担任紫南和河滘“村晚”导演的佛山市青年导演梁健说,安排红色篇章的核心并非是刻意唱红歌,而是生活在这里本身就有革命的故事。河滘村属革命老区,开展过抗日游击战,涌现过一批革命者,如霍文、陈英、霍玉、张屏等。解放后,不少原游击队员都前来河滘视察参观。
而紫南村旁边的紫洞村,则是中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罗登贤的故居,抗战时期著名的东江纵队也曾在此活动。
不过,这些革命历史的挖掘和宣传尚不足够,河滘村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自己村原来是革命老区。而对工运领袖罗登贤精神的发掘和纪念也是从2015年底罗登贤诞辰110周年才开始。
潘笑颜表示,紫南村“村晚”安排红色主题,是加强村居党建的一项举措,旨在通过忆苦思甜,让村民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紫南村的发展成果。
梁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安排红色篇章的目的在于,让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了解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让老百姓知道今天的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国家提出做好文化创作的要点之一就是弘扬正能量,提升文化自信。既然红色革命的血液在南庄流淌,我们就应该尊重历史,如实地反映出来,让村民感受到来自历史的真实的正能量,他们也想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情况。”
村民“看”出自豪感
河滘村《忆·水乡》晚会前几天,河滘村的各村民小组长每家每户派发晚会的门票和通知,并且在各村民小组的公布栏公布,河滘村共有常住人口3300多人,再加上进企业派票,总共派出的晚会门票超过5000张。令郑成江意想不到的是,当晚有接近1万人前来观看晚会,“非常难得”。
“村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晚会,很精彩,感觉我们村都好有文化的。”河滘村村民郑婆婆说。
像南庄镇的其他村一样,河滘村里也有自己的文化广场,不过日常的用途主要是跳广场舞,以前没有挖掘过村里的历史文化,也没有类似村史馆之类的文化场所。“整个南庄除了罗南、紫南,其他村应该都没有村史馆。”郑成江说。
“年轻人对村史的了解不多,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我自己在村里做了十几年,一门三翰林里以前也只听过潘光岳,其他两个是谁都不知道。”郑成江介绍,这次办晚会,河滘村专门召开了村民小组长座谈会,请村民小组组长汇报各村的历史文化亮点。此外,村里还专门派人到南海博物馆(佛山区划调整前,南庄镇属于南海区)查阅南庄镇志等历史资料。“我自己也比较震撼,自己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不比别的村差,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把它挖掘出来,给村民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郑成江感觉,办晚会宣传历史文化的效果达到了预期,“起码作为一个开端,让村民总体上了解一下河滘村的历史来源,这比他们自己上网看电视强,因为上网看到的不是自己村里的事。村民们反应还是比较好的,毕竟是自己村里的事,如果村委会不做这方面的事,基本上就没人会做了。”
紫南村的几台晚会则都是以情动人,“看了都很有感觉,都流眼泪了,都是平常身边的人。”观看过紫南村今年三八妇女节表彰晚会的罗婆婆说。
“现在的效果比较好,以前没有办晚会,村民关注度不高。通过晚会给村民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平凡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一般他们都很支持。”潘笑颜说,“以前没有举办这些活动时,他们都说晚上没什么事干,整个村里都静悄悄的,现在热闹很多,村里的氛围也和谐很多,少了很多杂音,村民们越来越少说是非,积极向上。”
长期扎根禅城农村的梁健则感觉,“南庄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很明显,村民间的争吵少了,懂得理解了,他们的眼里能够看到别人了,这是文化的力量。”
■算笔账
文化晚会“均价”20万音响看齐演唱会
河滘村首次挖掘历史文化的晚会吸引近万观众,几乎相当于一场小型演唱会。而该晚会使用的线阵音响,也是明星演唱会级别,仅灯光加音响的费用就要3万元。舞台更大的紫南村,为了能让后排观众欣赏到晚会,每场晚会都要在紫南文化广场的中间加设两面大型LED屏,因此花费更多,设备均价8万左右。再加上导演、演员、主持人等费用,一台文化类大型“村晚”的费用最少也要十几万,而紫南和河滘都举办过接近50万级别的晚会。据了解,一般村里自编自导自演的娱乐性质的晚会,花费不超10万元。
河滘村日前举办的《忆·水乡》文艺晚会,总花费近50万元,是以往村办晚会的5倍多,其中大部分为佛山市大南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赞助,该公司正是河滘华南交通电子产业园商业配套华南商业广场项目的投资方。也因此,河滘村的晚会选择在华南商业广场举办,时间节点也是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几天。
“像这样制作精良的一台晚会,花费50万元算是一般价位。这些钱都是企业赞助的,村委会基本没有出钱。”河滘村党委书记郑成江介绍。
而紫南村的晚会也有接近50万级别的,就是今年元旦举办的《匠筑·紫南情》文艺晚会,当天的晚会搭载了紫南文体艺术联合会成立授旗,并且前后举办了系列活动。紫南村党委委员潘笑颜介绍,元旦晚会大约有20万元左右为企业家赞助,其余为村委会出资。
据统计,自2016年新的紫南文化广场落成后,紫南村2016年共举办了三场大型文艺晚会,今年截至目前,已举办两场文艺晚会。“平均费用就是十几万元到20万元左右,村办晚会都会有企业家赞助,一般是企业赞助一部分,村委会出一部分。”潘笑颜说。
“五一”即将来临,潘笑颜透露,紫南村正在筹备一场表彰村里劳动模范的“五一”晚会,预计每年将举办四场左右的大型晚会。紫南村近年来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16年的分红突破万元。
而2016年人均分红8000多元的河滘村书记郑成江则表示:“我自己的想法是经济和文化两手都要抓,文化宣传不是一次晚会就搞得完的,接下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契机,节约一点,挖掘深一点。”
紫南和河滘的文化“村晚”可谓阵容强大。此次河滘村专门聘请了佛山市青年艺术团,仅演员人数就有172人之多,主持人则是来自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专业主持。这是河滘村举办过规格最高的一次晚会,从舞台到灯光、音响、大型LED屏、摄像……还安排了移动卫生间和医疗救助车。记者在一份该晚会的报价表上看到,晚会使用的音响是演唱会级别线阵音响,摄影摄像、LED均为高清,仅各类灯光的费用就已有数万元。
紫南村“村晚”最大的费用也是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都是我们自己联系的,现在这些设备的行内价差不多,都在8万元左右。因为我们的文化广场比较大,除了舞台上的大型LED屏外,还要在广场中间增加两块LED屏幕。”潘笑颜介绍。
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村民嫌弃
采访了几场村里的活动,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作为城市里长大的人,很难获得一种集体感,也无从感受这种集体感所带来的力量。农村则刚好相反。同村人,特别是同一宗族的人聚居一处,容易形成一股天然的力量。如果加以引导和擅用,集体感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动力支撑农村建设。我想,这或许就是小村庄肯花大价钱办“村晚”的原因。
南庄镇紫南村和河滘村“村晚”共同的导演梁健说,办一台让村民满意的晚会,最核心的思路是要演出村民自己的生活,至于演员是自演还是外聘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最近有一则新闻很火,讲的是河南郑州市民遭遇“假海洋馆”,花40元买门票进去就看到十几个鱼缸。市民糊弄不得,村民同样糊弄不得。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佛山,村集体经济发达,南庄很多村都紧邻佛山主干道,村容村貌建设与城市无异,互联网遍布全村。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早已不是唱台大戏,跳个广场舞就能满足的。他们需要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更加专业的演出形式。
在紫南村“三八”节晚会的现场,当感人的事迹播放完,仿佛“感动中国”般的颁奖词念完,优秀妇女从两扇大红色的自动门后走出来时,村民们那种激动和自豪的感情是具有强大传染力的,不少观众被感染落泪。在河滘村的《忆·水乡》晚会现场,当一幕幕村里的河流、古树、街巷呈现在LED屏上时,我听到身后的阿婆们兴奋地指着,不停跟着画面解说这是哪里,那是哪里。
当然,“村晚”并不是挖掘和宣传村居历史文化的唯一形式,并且也不一定是最佳形式。但是,倘若要做,就要做得好,要让村民觉得花一个晚上观看物有所值,收获良多。唯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形式,才能被村民所接受,达到以文化人,传播正能量,凝聚集体力量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