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珍(左一)在村里合作社的葵花地除草。
到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建英村第一天,记者就听人说起“会算账”的周伯妈。周伯妈名叫周光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4月,建英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周伯妈家入了2000元,占一股。自从入了股,周伯妈便开始担心合作社发展问题。
“周伯妈的算账让我们又喜又愁。喜的是,一个传统农妇开始会算经济账,说明发展意识有了改变,是好事;愁的是,周伯妈盯得太紧,常常问得我们不知怎么作答。”村委主任吕昌坤边打趣,边带着记者穿梭在田间。
刚走进一片葵花地,就听见正在地里干活的周伯妈扯着嗓子问:“吕主任,你们说的葵花节到底办不办得起哟?”
“办得起!放心!”吕昌坤呵呵朝她笑。
国荣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去年4月,按照“党支部 集体经济 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英村组建起了4个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鸡、食用菌等产业,并成立集体经济公司统筹4个专业合作社事务。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61户231人,以土地或现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股金予以分红,在合作社务工按照每天70元结算工钱。
“以前喂猪卖,是为了过年挣点盐巴钱。哪个晓得‘市场’的意思。”周伯妈话粗理不粗。她算了一笔账:自己养猪,买一头小猪成本是2000余元,喂大需要1千余斤苞谷,成本共计4000余元。“每天还得3、4点钟起床熬猪食,算算真不划算。”而在合作社打工3个月挣的钱,就可以买200多斤的大猪。从今年初至今,周伯妈在合作社打工拿到手的现金已有近5000元。今年初,周伯妈又将家里的土地入了股。
吕昌昆说,老百姓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他们很清楚,合作社和自己是个啥关系,会算账的人越来越多了。“合作社项目选对了,我们收入不会低。合作社搞亏了,我们也就没收入。”村民说的是心里话。在合作社里,他们主动想办法,主动出主意,有时比村干部想得还细。
“资源变了股权、资金变了股金、农民变了股民。会算账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我们每走一步,都得为他们把账算好。”建英村村支书刘成义说。
现在合作社的账让人越算越喜。去年,全村4个合作社共解决500余人就近就业,年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以上。一些长期外出打工的人,也开始回到村里打“主意”。(贵州日报记者王淑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