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
6月27日,遵义市中心城区老城的郑莫祠工地清理发掘重新启动,再次收获少量陶片和瓷片等文物。专家称,出土的部分文物表明,废墟里,可能触及宋代遵义城的痕迹。
当天,降雨减弱,考古队重启清理发掘,在浅层废墟中又找到部分瓷片、陶片。
看过记者发去的高清图片,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谢长勇初步认为,27日出土的部分云纹图案的瓷片属明代,花草纹和“婴戏图”瓷片则属清代。
出土的陶片中,有一件曾被认为是屋顶普通脊兽残片。但专家反复比对后认为,该陶俑或为古代建筑垂脊顶端的“仙人骑鸡”(又名“骑凤仙人”)。
据了解,具有固定垂脊第一块瓦片、装饰作用的“仙人骑鸡”,早在唐宋时期的建筑上,已出现“仙人骑鸡”俑。到明代,对该俑及其身后跟着垂兽的使用有了等级制度。
“仙人骑鸡”残俑证明,废墟里的古建构件,来自级别较高的建筑。明代或更早的宋、元时期,在还叫做播州的遵义,能使用这种建筑的人,屈指可数,或许就是播州土司——宋末,播州第十二代土司杨轸,将土司治所移往穆家川。
据了解,废墟中出土的一件白色瓦头,被多数人怀疑属于宋代。
“断代准确的话,它就是遵义老城最早的建筑实物证据。”遵义市红花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山说,这对研究遵义城的历史,寻找播州土司衙署遗址,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对白色瓦头年代的推测,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年前的考古成果,又有契合之处——寻找遵义老城墙时,在明清时期的城墙、基础中,曾发现疑似宋元时期痕迹。
据资料记载,宋末,公元1176年,杨轸接掌大权后,将治所迁移到穆家川。此后,播州的“城市”建设起步,至明代洪武十五年,已形成三街六巷、九狮子景观。今天协台坝附近的捞沙巷,据称是“六巷”之一,直通城外的湘江河。
但800余年风雨后,当年播州土司衙署具体何在,众说纷纭,至今无断。
(本报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