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第一桥。
游客在桥上参观。
远眺高桥。
北盘江大桥引来商机,当地为此打造旅游景点。
北盘江大桥位于贵州和云南边界。
桥下风景秀丽。
文/本报记者李盈 图/本报记者刘婷婷
绕着马鞍山盘旋而下到底部,就是彭勋的家。这座名为都格的小镇,虽然地处有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因为受河谷气候的影响,夏日的温度,要比水城夏季19℃的平均气温高出6℃左右。
都格镇四面环山,北盘江穿城而过。小镇被大山包围,视线被挡得死死的。唯一无限的视野,只有头顶的天空。小时候,彭勋喜欢站在大街上望天,想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直到有一天,远处的两座山之间,开始架桥。2016年12月29日,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被命名为“北盘江第一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桥。
大桥竣工的那一天,彭勋爬上大桥,才第一次看见了家乡的全貌。街上的房子缩小成一个个小白点。包围都格镇的群山,被湍急的河水分隔。站在桥上,他才发现,那座他曾经仰视,被称为鹦哥嘴的大山,实在取错了名字。从大桥上看,这座山,更像一条鱼。
大桥带来的,不仅是视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慕“世界第一高桥”之名而来。
无论对于彭勋,还是都格镇来说,这都是一个机遇。彭勋相信,正如他站在自己家屋顶见证这座大桥诞生的奇迹;他也会站在大桥上,见证家乡变化的奇迹。
小镇上来了修桥人
在都格镇的主街上,彭勋原本有一个服装门面。将近10年在上海打拼的经历,培养了他的生意头脑,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小店生意一直很好。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彭勋会关掉服装店开起农家乐。亲戚朋友都劝他,“服装店这么赚钱,开什么农家乐?”
可他一意孤行。事情要从2013年的一天说起。彭勋的服装店里来了一位外地顾客。跟这位顾客多聊了几句,彭勋才知道,原来,这个人是来这里修桥的。
“修桥?我们这有两座桥,架在穿城的北盘江上。”彭勋不解。
“不是河上的桥。”外地人把彭勋拉到街上,指着远处的群山,“是架在山上的桥。桥建好之后,从那边的山,到那边的山,就不用一圈一圈绕着走,直接从桥上就能过。”他很快明白了外地人的意思。那意味着,桥建好后从他的家到对面云南亲戚的家,不用翻山了。
在直线七八公里外的云南境内,有彭勋的亲戚。早年,亲戚做煤炭生意,来都格镇拉煤。要牵着马车,从天亮走到天黑。彭勋也跟着走过一次,“从我们这里爬到山顶,然后再从山顶下到另一边的山底。”他用手在空中画出一个倒U形的抛物线,“路难走得很。”
不过,他还是不敢相信,“那么高,距离那么远的山之间,也能架桥?”
这座桥,建成后被命名为“北盘江第一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桥。
当彭勋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脚下的居民的时候,他立即萌生了新的生意念头:开一家农家乐。
“世界之最啊,除了交通方便了,肯定会成为景点。我开个农家乐,接待游客,生意一定好。”他盘算着。
2013年3月,彭勋跟亲戚合伙,投入30万元,在镇政府旁开起了“水城天竺酒楼”。酒楼有4层,500多平米。一二层是餐馆,三四层是旅馆。
只有一家像样的饭店
事实证明,彭勋的判断没有错,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大桥要修个几年,修的过程中,生意可能不会很好。大桥修好后,我这个农家乐一定能赚钱。”
彭勋没想到,他投资农家乐的成本,在前两年就赚了回来。农家乐的生意,一方面来自修桥的工程队。大桥从两边往中间修,离都格镇近的这一边的施工队伍,开车20分钟就可以到彭勋的农家乐;离得远的那边的工程队,也愿意隔一段时间,开上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彭勋这里改善伙食。“方圆几里,也就我这一家像样的饭店。”彭勋很得意。
彭勋的另一类客源,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那时候,尽管大桥还在建设中,却已名声在外。
2013年底,彭勋的农家乐开起来没多久,就来了第一批游客。那是三位外国人,大桥爱好者,他们专门探访拥有世界之最头衔的桥梁。对于英语,彭勋的知识仅限于“hello”、“ok”、“byebye”。还好在武汉读大学的表妹恰巧在家,为彭勋充当了临时翻译。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三位大桥爱好者只远距离看到了大桥施工现场,不免有些悻悻。不过,桥下都格镇的河谷风景,却让他们惊叹。“我们的河谷里有森林,有猕猴,还有很漂亮的瀑布。”彭勋介绍。
临走时,三位外国人对彭勋说,“大桥建好后,一定还要再来。来看大桥,来玩桥下的河谷。”
这让彭勋对自己的农家乐信心更足了,“大桥与河谷风景的组合,将来会吸引更多人。”
此后,慕大桥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由此,除了农家乐老板,彭勋还多了一重身份:大桥导游。
每天营业额7000元左右
空闲时,彭勋喜欢跑到房顶看大桥。山上先是“长出”桥墩,然后两岸的桥墩向中间一点一点伸出桥板。离得远,大桥上的施工队伍几乎缩小成一个小点。大桥看上去就像是会自我生长一样。
两座相隔1000多米的大山之间,架起一座垂直高度达500多米的桥。三年多的时间,数不清有多少次,彭勋站在屋顶,看远处的大桥的桥板,相向而“行”,桥板之间的距离一天一天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最终合龙。
尽管这一切就发生在彭勋眼前,他仍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太神奇了。人竟然可以造这么大的桥。”
“大桥导游”彭勋最忙的时候,是去年年底。2016年12月29日,“北盘江第一桥”正式竣工通车。全国乃至世界媒体都来到都格,报道通车典礼。寂静的小镇,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
大桥通车后,彭勋第一次在桥上俯瞰才发现,那座他曾经仰视,被称为鹦哥嘴的大山,实在取错了名字。从大桥上看,这座山,更像一条鱼。
不过,这并不能怪取名字的人,因为自打这片山水有人迹以来,这是第一次,两座山之间架起了桥。从彭勋的祖先开始,都格的人也第一次有机会,能从如此高度,俯瞰这片山水。
那段时间,彭勋每天都能接到三四通打听大桥旅游资讯的电话。大桥通车没几天,就开始不断有外面的人进到山里,请彭勋当导游去看大桥。由于大桥上禁止停车,从都格镇上桥,几乎就成了游人们唯一的选择。
走的次数多了,彭勋甚至自己规划出了一条大桥观光游路线:徒步或者开车到大桥脚下,上桥游览,下桥,在桥下河谷徒步。
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带过多少人,走过多少次这条路线了。“河谷里哪个地方有哪块石头,我都清清楚楚。”
大多数时候,彭勋做导游都是免费的,有时候他还会帮游客借车。一方面是因为他怀着对家乡的爱,对外来客人尽地主之谊。另一方面,作为农家乐的老板,他希望更多游客知道、来到大桥。“人流量大,才有生意嘛。”他透露,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的营业额有7000元左右。
在他之后,小镇上又陆续开起了几家餐馆旅馆。“生意都还不错。”
童三平算得上是离大桥最近的生意人。从他的小卖店,步行到大桥上,只用5分钟。童三平的生意不比彭勋的农家乐差。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说,“在大桥下卖水,都可以养活一家人。”
3年前,彭勋农家乐的第一批客人,那三位外国大桥爱好者,如约在大桥通车时再次来到都格。
桥旅一体化开发
人们对这世界第一高桥的热情,远超彭勋的想象。这让他的农家乐生意兴旺。然而,却也有遗憾。
不久前,一个40多人的旅行团在电话里找到彭勋。旅行团来自杭州,由一些中年人自发组织。他们来贵州旅游,听说都格这里有个世界第一高桥,临时决定来看看,领队的人从一个论坛上获得了彭勋的电话。
听说旅行团有40多人,彭勋很兴奋。以往,他接待的游客大多是散客,最多不超过10个人。这次一下子来了40多人,对他的农家乐来说,无疑是一笔大生意。
然而仔细一盘算,彭勋又立马陷入沮丧。他的农家乐小店只有20人的接待能力,加上镇上另外两家旅馆,总的床位数不会超过30张。“40多个人来了,住不下啊。”
他不得不在电话里把这个旅行团劝住。“别来了。”
第二天,旅行团大巴赶往云南,从北盘江第一桥上匆匆而过。没法停车看桥,旅行团领队只在车上透过车窗拍了一张大桥的照片发给彭勋,“大桥真壮观,希望下次来有机会找你带我们上桥。”
还有一次,一个10多人的旅行团,都到了彭勋的农家乐,仍然没有登桥成功。“这个团都是些退休老年人,要登桥,必须坐车。可是路不好,大巴车上不去。我又一下子找不到那么多越野车。”彭勋深深感受到了接待力的不足。
围绕大桥开展桥旅一体化发展,实际上,当地政府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水城旅游局副局长吴剑侠介绍,早在大桥还在建设的时候,水城和贵州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谋划桥旅一体化的发展。“水城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第一高桥的美誉,让这里被更多人知道。”吴剑侠说。
而规划发展的桥旅一体化区域,远比彭勋的想象要广泛得多,不仅局限于桥下都格镇的河谷地区,更扩展到整个水城野玉海景区。
吴剑侠介绍,水城县与贵州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经营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旅游区具体范围包含坪寨乡下戈特、何家梁子、新寨以及都格镇上寨4个自然村寨的部分荒山、林地和耕地,以现有村寨到泥珠河和北盘江第一桥,打造贵州唯一世界知名桥旅融合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大桥进行旅游开发后,将在桥头增设一个出口,桥下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大桥出口与游客接待中心由匝道连接。大桥到谷底,还计划修建垂直观光电梯,以及人行通道。
同时,在野玉海景区与都格镇之间,也将修建快速旅游通道,通道恰好可以连接都格镇和大桥。“这样就将大桥与野玉海景区的发展有机整合起来,与我们的旅游资源互补。更容易留下客人。”吴剑侠说。
童三平的小卖店,就在游客服务中心旁边,他设想,大桥开发后,“别说卖水养活一家人,养活几家人都不成问题。”
对于农家乐的发展,彭勋也有更具体的打算。他计划在大桥附近重新找一个地方,扩大农家乐的规模。“除了餐馆和旅馆,我还想在农家乐里做烧烤、KTV这些休闲娱乐,做一个档次高些的休闲度假山庄。”他说。
大桥沟通区域经济发展
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黄勇认为,“北盘江第一桥”便于贵州、云南共同打造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区。
“贵州与云南,应该说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看,贵州和云南,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云贵两省可以携手打造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区。而‘北盘江第一桥’的修建,连通了云贵两省,为云贵两省携手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提供了便利。”他说。
同时,“北盘江第一桥”也加强了贵州与南亚的联系,“这样就使得贵州通过南亚,参与到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当中。”他说。
实际上,不只“北盘江第一桥”,近年来,随着贵州的交通大发展,高速公路大桥、高速铁路大桥纷纷崛起于贵州广袤山水之间。
公开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5年,贵州新建成高速公路桥梁6015座,总长1549公里。截至2015年底,贵州桥梁数量达到17000多座,几乎包揽当今世界全部桥型。贵州被称为“桥梁博物馆”。这些桥梁使得贵州与外界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
“通过这些桥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北部,贵州可以与成渝经济区连接;东部,与长三角、中部地区连接;南部,与珠三角地区连接;西部,与云南和南亚连接。”黄勇分析,贵州沟通外界的大通道就此形成。
另一方面,大桥的修建,也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黄勇介绍,贵州的地形地貌特点是山多平原少,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的物流成本高。而修桥,则弥补了这样的短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没有‘北盘江第一桥’之前,从一座山到对面一座山,要一个多小时;而大桥通车后,几分钟就过去了。时间缩短了,油费也省了很多。”黄勇说,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北盘江第一桥”通车后,彭勋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爬到桥上去。站在500多米高的大桥上,小镇上的房子变成一个一个小白点。群山之间,北盘江的河水,向着珠江奔涌而去。
三年前,他站在其中一个小白点的屋顶上,见证了这座大桥诞生的奇迹。现在他相信,用不了三年,站在这座桥上,他将会见证家乡变化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