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西部巨变
上个世纪90年代,记忆中,小时候的家乡农村修了一条路,俗称“马路”。当时,在路上跑的最多的是马车和拖拉机。至今还能回忆起那画面,马车或者拖拉机在马路上跑的时候,后面总会扬起一股浓浓的灰尘。下雨天,马路上泥泞不堪,到处是水洼水坑,每天上学走在马路上,脚上的鞋总会粘一层厚厚的泥。那个时候的农村,是没有通电的,煤油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照明工具。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围在煤油灯四周闹家常,眼看灯快要灭了,妈妈就赶紧把灯芯挑一下,兄弟姐妹都凑上去看灯焰,一不小心,灯焰冲的高,谁的头发眉毛又被烧糊了。
2000年以后,家乡通电了,所有人都欢欣雀跃。那时候,能听到的就是老式的录音机里的磁带音乐。过了一两年,一户人家有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离那户人家不远的,全家老小晚上都会去那户人家看电视。2006年,老家的马路变成了水泥路。在修路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大群人去看庞然大物——挖土机、推土机和压路机。从此,家乡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驱动下,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的快车道。
2008年,是我初中毕业的那年。那时候,中考还是在县城集中考试。这也成了我第一次去县城的记忆。那时候的县城,虽然不及现在,但在我的心中也算是城市了,江边两岸楼房密集林立,商铺众多,人流汇聚。高中的生活也就在这年开始了。三年的时光都在县城度过,意味着要经常坐车回家了。但是对于晕车的我来说,坐车是件极为烦恼的事。因此,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乡尽快通高速公路。
我的家乡所在县深处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武陵山区的腹地,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公路两侧会经常看到“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标语。交通是
制约贫困山区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突破交通瓶颈是历届政府的首要目标。2012年,我上了大学。大学期间,我寒暑假都会回家一趟,但让我烦恼的仍然是山区蜿蜒盘旋的公路,每次晕车都会难受。怀着急切的期盼到了2016年,县城终于通了高速公路,从此再也掩饰不了我内心的喜悦。高速公路通车,是全县上下一大喜事,既完善了基础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又方便了群众出行。以前,从县城到省会贵阳需要10多个小时,现在只要5小时。
在农村,泊油路建设也一步一步完善,通村通组通寨,像一条条巨龙蜿蜒在祖国的美好河山上。在党和政府政策的红利下,农村和城镇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城乡一体化正在加快融合发展。
25年前,在贵州大部分农村没有公路、没有通电。现如今,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从省会贵阳到各个区县的县城所耗费的时间大大缩短。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水运结合在一起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完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家电、手机等现代化设备。贵州人民正在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奔小康。
回顾过去20年,西部地区从贫穷落后逐渐向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经济稳定增长、科技创新得到更好地发展。现在中国的交通建设遇山凿山、遇水跨水。城市交通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随着改革的深入、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坚信,中国会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