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巍峨
明昌塔被赞“琼州第一塔”
说起明昌塔,这要追溯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那一年,明神宗派遣海南籍进士许子伟专程护送清官海瑞(他的老师)灵柩回琼,主持祭奠安葬仪式并守孝三年。在琼期间,许子伟和琼山县知府涂文奎为振兴琼岛文风,在下窑村修建明昌塔。涂文奎去世后,经继任知府李多见、翁汝遇的协力,于1597年建成,并增设敬事堂、文昌阁、关帝庙。后来,僧人一沥募集资金,在明昌塔的旁边修建大悲阁,供奉千手观音。明昌塔因毗邻下洋村,因此民间俗称该塔为“下洋塔”。明昌塔还有个名字叫“艮塔”,其名来源于“许公(许子伟)建明昌塔于艮方,以补郡城艮方之不足”,可见明昌塔和海南绝大多数的古塔一样,属于风水塔。
明昌塔的形制为七级八角,塔体雄伟,卓然独立,直指苍穹,是当时府城地区一处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琼山先民泛舟海上的灯塔,使用和观赏价值极高。民间传说,在五月初五时塔顶佛光四射,海上历历可见,仿佛导航灯塔,当时的远海近港、周边航船,均以此塔为航标。如今的塔光农贸市场,名字中的“塔光”一名就由此而来。
据记载,明昌塔有七层,从第一层至第七层,皆有砖阶登级。第一层塔门向南,门成拱形,门上石匾书“明昌塔”三字。每层塔上绘有龙凤走兽、鸟虫花卉,与五公祠遥遥相望。明昌塔是明代琼北地区最高的宝塔,具体高度,不同史志有不同说法,有说34米,有说48米。但就当时而言,无论哪个高度均已足以使它成为地标建筑了,而琼海县的聚奎塔高30米,万宁县的青云塔高27米,定安的见龙塔高25米,皆不如明昌塔。因其宏伟高大、建造精美,人们称它为“琼州第一塔”。
“网红”胜地
文人墨客聚集吟诗作对
明清时期,建造精美的明昌塔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吟诗作对、饱览风月的聚集地,相当于今天“网红”打卡胜地。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60岁高龄渡海来到琼州府城,访寻苏东坡曾在此住过的桄榔庵和白龙泉,晚上就寄宿在明昌塔院。期间他还写了《登琼州明昌塔》一诗:“大地浮香海,孤标涌梵幢。水天灵鹫现,窟毒龙降。日月悬空镜,乾坤照夜缸。望云弹五指,花雨堕虚窗。”憨山大师居琼期间,退休赋闲在家、已经64岁高龄的礼部尚书王弘诲,专程从老家定安县来到明昌塔,与憨山大师一同讲经论道,并赋诗《登明昌塔》赞美其巍峨雄姿:“春深乘兴登此台,奇甸风烟四望回。五指云山皆北向,七星芒耀自东来。无边渺渺龙楼迥,海上溟溟蜃阁开。千载明昌逢泰运,伫看南极会中台。”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苏泉书院掌教杨缵烈就曾与两位友人同游过明昌塔,还写下一篇游记——《游大悲阁登明昌塔记》,这篇珍贵的游记成了记载明昌塔为数不多的史料之一。
根据游记所述,杨缵烈一行登上明昌塔最高层,发现许多前人题字题诗,其中便有王弘诲的《登明昌塔》。还有王沂暄《登明昌塔绝顶诗》:“微云淡汉满天秋,联袂同登塔顶游。落落云霄欣直步,茫茫碧海豁吟眸。空中日月重轮捧,足底沧溟万里流。遥指京华看北斗,丹梯高驾兴悠悠。”陈毓姜的《登明昌塔绝顶诗》:“宝塔高登最上头,珠崖形盛望中收。四州环绕三山近,奇甸飞空一粟游。海浸无边天地阔,江流不尽古今秋。归来丘壑羞凭眺,好向蓬来绝顶游。”
结合杨缵烈的游记和王弘诲等人的诗作来看,曾经的明昌塔确实无愧“琼州第一塔”的名号。
历劫重生
延续琼州历史文脉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传奇宝塔却没能保存至今。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州大地震,民众伤亡无数。明昌塔也未能幸免,史料中记载“明昌塔且斩焉如截矣”,当时上报朝廷的申报提到明昌塔时,写道“明昌塔崩颓”。
明昌塔(资料图)
此后,在抗日战争期间,侵琼日军在大英山修建机场。1944年,明昌塔因顶部过高有碍飞机起降,且目标明显易导致机场被空袭,被侵琼日军拆掉上部三层,宝塔只残留半截。“大跃进”期间,当地群众拆塔取砖建猪舍,将明昌塔完全拆除,能远望沧海的高塔就这样消失了。只留下少许相关图片和史料,现今有一处重修的“大悲阁”,阁中保存了仅存的明万历年间的“观文成化”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两块残碑。
现存明万历年间“观文成化”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两块残碑
只有守护住历史,才能守护住历史文脉,守护住琼台文化的根和魂。如今,站在美舍河边朝明昌塔曾经所在的方位望去,不仅能看到夜空的满天繁星和高耸的现代楼宇,还能看到一座正在建造中的高塔身影,它就是重建的明昌塔。古代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明昌塔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
人物故事
义薄云天许子伟
许子伟(1555年-1613年),字用一,号南甸。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北胜街人。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濬、海瑞影响,刻苦力学。明隆庆十四年(1570年),海瑞罢官回乡,登门拜海瑞为师。
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十五年,海瑞病逝南京,奉旨护送海瑞灵柩回琼安葬,并守墓3年。十七年擢兵部左给事中。二十年任吏部右给事中。翌年,念母老请假省亲。期满,起补户部右给事中。其先后在兵、吏、户三部任上,忠贞廉洁,骨鲠如铁,在谏臣中资望很高。
在京期间,与琼籍官员捐俸集资,创建琼州会馆,为进京赴考的琼籍学子和来往琼人提供方便。时神宗皇帝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朝政废驰。因上疏弹劾权贵,廷言忤旨,被贬谪铜仁府(今属贵州省境内)。
不久,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仕。居琼之后,热心造福桑梓,凡乡里衣食或婚丧方面困难者,多所赈给;朝廷科派数额过重,则上书力言,得减其数;倭寇、海盗常劫掠琼州沿海一带,多次上书朝廷派兵驱除,百姓得以安宁。荐举人才,助人成事,从不收礼。先后创办儋耳义学、琼山敦仁书馆,掌教文昌玉阳书院,为王弘诲所建尚友书院以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卒谥忠直。时贤评其“文章则宗丘深庵(濬),理学则师陈白沙(献章),气质则效海刚峰(瑞)”。著有《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敦仁编》等。后人辑有《许忠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