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公里的“七贤路”,一半以上是盘山路。赵安明驻足一处岩石前,忆起了当年修路的辛苦。
[阅读提示]
灵寿油盆村,省会西北120多公里的太行山深处,村民们祖祖辈辈面临着出行难。
24年前,以退伍军人赵安明为首,崔风亮、赵小狗、赵安江、赵五月以及吴书芳、魏海军等人,自筹资金47万元,修成了一条13.5公里长的盘山路,从而使得山沟内的几个村落,能够通行车辆。
他们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版头条,还被拍成了电视剧。他们被尊称为“太行七贤”。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每家参与报道的媒体都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一些深山区的群众,纷纷以他们为榜样兴起了修路高潮。
24年后,他们已经老了,有人已经离去。重新挖掘他们的故事,发现他们的精神,仍将激励人们前行。
要想富,
先得修条出山路
时过24年,修路的事,赵安明有好多记不清了。11月10日下午,老伴梁连秀不断帮着他回忆。
今年66岁的赵安明,是当年修路的牵头人。7个人中,有他兄弟四个,有两个是他弟弟的战友,还有一个是当老师的崔风亮。其中,有5个当过兵。
赵安明退伍那年,恰逢改革开放。回到村里时,乡亲们来看他。小屋子里的人挤得满满的,七嘴八舌,都想听他说说山外的世界。
“听说外边都在想着搞经济,咱这里有的是值钱的矿石,药材多得超过一百种,可咱还是守着金盆讨饭吃!”“咱这儿土豆长得比馒头大,可就是因为没有路,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却卖不出去!”“这‘南瓜汤、山药蛋,一年四季没白面’的日子还有头没有?”
赵安明没说什么话,但他心里有一个念头却在不断生长:回乡发展,一定得想法找到条致富路子。
灵寿县油盆村在太行山深处,山多地少,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赵安明从小就受穷,十一二岁时外出讨饭的记忆,至今还历历在目。
5年的部队生活,让他经历了磨炼。他在部队时,是一名汽车兵,立过功受过奖,还在全集团军安全节油会上介绍过经验。这些历练,让他的眼界比乡亲们更宽,他身上的开拓劲儿,也比乡亲们更强。
回乡头几年,他给别人开车,后来连攒带借自己买了辆卡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辆车是幸福的,但有车没路带来的憋闷,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当年的油盆村没路,准确地说,没有可以供汽车通行的道路。
灵寿与保定阜平、山西五台交界的那条山沟里,散布着三四个村落。赵安明的家,就在中心村油盆。从油盆向南,5公里外可达乡政府所在地南营村,当年买的卡车勉强可以开回家。
而从油盆村去山沟更深处的板房、古石两个庄,6公里的路,不要说通汽车,连步行都很困难。
村民家中,至今仍有着一两个早已弃用的背篓。当年,他们就靠这些工具,把收获的玉米、土豆,把采摘来的山梨、山杏背回家。
油盆村的老人,大都记得当年的行路难。战争年代,这份闭塞成为了天然的保护。抗战中,晋察冀边区银行曾在村内藏身3年,晋察冀日报也曾隐蔽于山沟更深处。
改革开放之后,交通不便成了这里谋求发展的最大障碍。这里的山杏、山梨、猕猴桃、核桃,因为运不出去产生不了价值;蕴藏丰富的大理石、云母、石英石等,也因为运不出去而没法开采。
1984年,县里拨给该村3万公斤救济粮,村里组织青壮劳动力背了一个星期,也仅背回1万公斤。因为实在背不动了,所以剩余的就不要了。
“要想富,先修路。”赵安明寻找致富之路的探索,回到了先修一条能让汽车走的路上。他承包了村子附近的大理石矿,发现开矿远比跑运输来钱要快。
1958年前后,地矿部门的踏勘,让当地群众知道了原来周边山上有“宝”。赵安明是村里第一个跳出来“挖宝”的:他率先开发了本村的蛭石(云母),率先开采了大理石矿。
40岁那年,他决定带着弟兄几个开采一座钾长石、石英石矿。新矿点在山的另一边,从古石翻山还要走六七公里。那里有个叫芦芽
沟的村庄,住着5户人家。
修条好走的路,是油盆村民祖祖辈辈的希望。地矿部门发现矿产的消息,点燃了村民对于路的梦想。村干部开始跑,村里的能人也四处找,他们盼着上级部门来修路。
但经县里有关部门测算,修这条路,需要投入140万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几经波折之后,油盆人意识到,路,是等不来的,想修路只能靠自己。”崔风亮回忆说。
崔风亮比赵安明大一岁,种过地、当过兵,还读过师范。修路、开矿的想法,他和很多人谈过。但最终选择了和赵安明合作,因为同后者比,“别人没这个魄力,也没那个能力!”
1992年春节过后,他们开始谋划,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测量、选线,设计施工方案。那一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200元,他们却先后筹集了47万元用于修路。
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追求致富的行动,竟然轰动了全省乃至全国。
为筹钱,
借遍亲戚朋友
河北日报当年刊发的照片。图片拍摄者纪万新当时是灵寿县委宣传部一名干部。
“这个地方叫牛蹄崖,岩石特别硬,一镐下去只有个白点!”
“对了,山崖下边有个敞着大口的山洞,当年修路,我们和工人就住在那里!”
“这段路,其实当年是个陡坡,我们垒了六七米高的石堰,然后填土,才有了这份平坦。”
……
11月15日下午,再次踏上当年修的那条路,赵安明的记忆好像被激活了。
这条全长13.5公里的道路,是从1993年8月开始动工的,至1994年5月竣工,历时9个月,共动用土石方6万多立方米,用工3万多个,修建桥涵9座。
六七米宽、十多公里长的砂石路,放到24年后的今天,绝对不算有难度的工程。但在24年前,在油盆村,赵安明等人却经历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
“你看,这儿还有我们施工的痕迹。”路边山崖上,一条一米多长的人工凿痕吸引了赵安明的注意。那是当年用大锤和钢钎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他说,当年修路,根本没有大型机械,就连炸药和雷管都得省着用。
这条道路,起点在油盆村北,然后沿着山沟不断向前蜿蜒,途中先后经过板房、古石两个村庄,而后在一处山崖前,开始盘旋而上,翻越一座几百米的山梁后,在更高处的山腰间,一直延伸到芦芽沟及石英石矿点。
“最难的路段在石湖沿,那段都是峭壁,想施工根本没有可站脚的地方。”赵安明回忆说,雇来的工人不敢下去,自己就和弟弟赵安江把绳子系在腰上,悬挂在崖壁前,一人抡起大锤,一人扶着钢钎,开始打眼。
然而,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崔风亮说,当年最难的事情,还在于资金的筹集上。
开工之前,他们预算,如果自己出工出力,这项工程有20万元足够了。钱是用来买雷管、炸药和支付工人工资的。如果管理精细点儿,十六七万元也许就够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筹到14万元的时候就开工了。结果,无论怎么精打细算,他们都没有想到会遭遇物价上涨:最初一个工只用给5块钱,后来涨到了15元,14万元很快花光了。
一些工人开始离开工地,上山采挖一种叫穿地龙的药材。因为挖一天药,比修一天路赚得还多。缺钱,考验着赵安明等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开始四处筹钱:赵安明卖掉了准备盖房用的木料,崔风亮拿出了为儿子结婚准备的钱,吴书芳一天跑了三家亲友去借钱……
道路尽头,山体里蕴藏的矿石,是他们致富的希望。为了筹钱,他们把这希望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给自己的亲朋、同学、战友:“这山上有矿,等开了矿就能把钱还上!”
他们修路的决心和干劲,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最终,他们筹到了47万元,投入到修路当中。
路修好那天,崔风亮跑到父亲坟前大哭了一场。
和别人不同,修路开矿,崔风亮的教师身份,让他身上多了一份压力。
修路时,崔风亮正在团泊口中学任教。他每个周末都赶到工地上干活。这样的举动,引发了别人的议论:“一个人民教师,凭什么去搞第二职业?”
“我是问心无愧的,当时我教着物理、生物、体育三门课,从没耽误过一节;物理课上,我不光讲授课本知识,还把修路中遇到的相关知识带到了课堂。”说起这些,崔风亮有些激动。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他先后被评为县劳模,并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当年的学生,没有忘记他。今年上半年,他先后两次被请回去参加聚会,到场的上百名学生早已有了各自的事业。但他们还依稀记得,老师讲过三角函数在修路中的应用。
那条路,
承载村子发展新希望
河北日报1995年刊发的照片,再现了“太行七贤”当年修路的场景。
1994年5月10日,这条道路,竣工通车了。
沿线几个村庄,全都放起了鞭炮,比过年还热闹。赵安明开着卡车,每路过一个村庄,都会挤上来很多想“尝鲜”的村民。
他们谋划的那座矿山很快开始了开采,吸纳了村里30多人前去打工。他们出产的石英石、钾长石,是国家紧缺的矿产资源,而且品位很高,受到了市场欢迎。
灵寿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文新,感动于赵安明等人的事迹,就把消息告诉了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后者实地采访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报道《太行七贤》。
消息传开之后,当时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前往灵寿,给他们披红戴花,对他们进行奖励,授予他们“新时期艰苦创业的典型”称号。
随后,省内媒体也跟进报道。石家庄市还根据他们的事迹,组织拍摄了6集电视连续剧《太行七贤》。灵寿县也把这条道路命名为“太行七贤路”。
媒体报道之后,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短短数周内,就收到了数百封省内外读者的来信。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缺少些什么,缺少的就是你们身上的精神!”一位名叫刘金山的深圳读者来信说,“你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把‘这条路’修到深圳,我愿意为你们把大山里的土特产卖到深圳充当向导。”
24年后,第一眼看到赵安明和崔风亮时,看不出他们与其他老人有什么不同。
他们俩,一个正在石家庄市里帮着看孙子,一个正在新乐市一家创业园看大门。
但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却创造了一份不普通的业绩。
受访中,俩人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不后悔,因为我奋斗过!”“不管咋说,咱完成了前人没完成的事业!”
遗憾的是,后来赵安明和崔风亮谋划的那座矿产品深加工企业搁置了。当时,一吨精细石英砂的售价是1吨矿石售价的20倍,为此,二人曾做过深入调研。但种种因素影响,项目最终没有上马。
而今,当年开采的矿山早已关闭多年。但20多年过去了,他们当年在深山里开凿出来的这条道路,依然承载着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这条道路延伸的前方,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五岳寨。而道路沿线,山泉瀑布、奇峰怪石不断出现,森林茂密、物种丰富,不断有旅游产业投资者前来考察。
灵寿县已经连续在这条道路上举办了六届国际越野挑战赛。今年9月,第六届五岳寨国际越野挑战赛举办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300名越野赛选手、1500名登山爱好者参加。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太行山深处,无数的乡村兴起了一股修路潮。
在油盆村周边,一位叫刘明祥的人民教师,带头给村庄修了3公里出山路;一个叫槐树沟的村庄,同样让道路翻山越岭,解决了出行难题;灵寿之外,井陉县有11条公路同时开工……
今年5月,又有两位投资者给赵安明打电话,想来实地考察旅游开发。赵安明叫上弟弟安江,侄子书贵、书文,扛上铁锹,又一次对七贤路进行了修缮。
这样的修缮,20多年来,基本没有间断。7人中,赵安明的哥哥赵小狗、四弟赵五月先后离世,他的侄子们就接过班来,不断修缮道路,保障畅通。
2017年,这条道路的油盆至古石段6公里,已经硬化为水泥路。而油盆通往乡政府的5公里道路,则在今年拓展为7米宽的柏油路。
十几公里外,太行山高速西阜段高高耸立在山梁之间,即将竣工通车。
驾车行驶在更加宽阔平坦的这些道路上,赵安明感慨,道路变宽了,村子的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宽敞。 (记者 董立龙 通讯员 李学彦)
【采访手记】
一条路留下的财富
看着如此平坦的道路,实际上建设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腰上。
当年太行七贤路的修建,曾改变了周边村落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3公里多的路,每天4趟,赵二平已经走了46年。40多年来,脚下的路已经发生了巨变,而赵二平仍然坚守着那张三尺讲台。
他家住在山沟最深处的那个村庄——古石。1973年,他首次站上讲台时,每天上下午分别要到本村和板房两个教学点巡回教学。那时脚下没有路,只有河水冲出的小沟。后来,两个教学点合二为一,新学校位于板房。赵二平仍然需要每天4趟去上课,但让他高兴的是,1994年5月,太行七贤路竣工通车,脚下有了一条大路。
而今,他已退休四年,因为被返聘而继续任教。目前,他的学生只有两个。他说:“只要没有别的老师来替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也会继续奋斗在讲台上!”
今年48岁的陈春芳,在6年前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县城小有成就的煤炭生意,毅然回到贫穷闭塞的家乡车谷砣村发展,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随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把在县城的房产抵押贷款,修通了一条9.8公里长的山路,还建成了两座库容量达15000立方米的水库。而今,一个总投资21.5亿元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已经启动,车谷砣村正在告别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不足800元增长到了去年的6300元。
车轱辘坨与油盆村,同在驼梁峰下。陈春芳说,那条路给了他莫大勇气,他要作为接棒者,把这种精神财富传下去。他还当选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明刚进驻油盆村不久,就听说了太行七贤的故事。来自石家庄市新华区法院的这位驻村第一书记认为,这是油盆村的一笔精神财富。驻村两年时间,油盆村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光伏电站让贫困群众增了收益,文化广场让村民休闲有了去处,50盏太阳能路灯也让村庄夜晚的街道不再黑暗。
“今年油盆村能够实现整村摘帽,但保证脱贫群众收入稳定,我们任重道远。”油盆村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付海龙,1984年出生。对于他来说,奋斗的道路刚刚启程。他介绍,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用土地入股,今年初步试种了62亩黄花菜,还联合82户群众上山种植药材。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干实事,多引进项目,改变群众的生活状态。”灵寿县将要承办2019年石家庄市第四届旅发大会,付海龙认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本村的山水资源、红色资源,引进旅游产业投资者,一定会奠定油盆村的未来发展之路。
文/记者 董立龙 图片均由记者董立龙摄或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