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闻伟:一个采油工的创新乐趣

时间:2018-11-29

[阅读提示]

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文西作业区苏一气站采油工闻伟,经过25年钻研创新,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技能专家。

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工作室。他主持并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创新成果100余项,76项获国家专利。他还荣获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今年9月,当选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闻伟说:“我只是想通过努力,让油田一线的兄弟姐妹们工作轻松些。”

“再苦再累我也愿干”

人物|闻伟:一个采油工的创新乐趣

闻伟在研究试验拆卸曲柄销子的工具。

闻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1993年,他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文西作业区的维修班。

“我刚到作业区时,周围一片荒芜,厂房很简陋,要坐着拖拉机去井站上维修。”闻伟回忆说,“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以后不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吧。”

不仅如此,维修班负责的是站队生产井的维修与养护,每天要接触原油泥水,一身油一身泥,只有牙是白色的。

在“磕头机”24小时运转的过程中,油井随时都可能“生病”,一旦没及时“医治”,将严重影响油田产量。这也意味着,闻伟他们时刻不能离岗,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而且,越是恶劣天气,维修班的工人们越紧张。一次赶上下大雨,一处井站发生了故障。他们接到通知,立即开车拉上装备赶往现场。井站在偏远地区,路不好走,雨天车开不进去,他们四五个人就一起将氧气瓶、乙炔瓶、电焊机等抬进去进行抢修,完事再抬回车上。

等他们维修完跑到车上,都被雨水浇透了,冷得浑身发抖,一人一个“大花脸”。

同事唐永辉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闻伟,是个冬天,风呼呼地刮。他当时站到控油平台上检修机器,我在上面站了几分钟就冻得受不了了,而他足足干了近两个小时。他的双手很干很粗糙,裂的都是大口子。”

抽油机上有个装置叫曲柄销子,是关键件也易损坏,换曲柄销子是维修班一项日常工作。闻伟说,这项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

以前,一个曲柄销子坏了,他们5个人排好队,一个一个地站到减速箱上,抡起18磅的大铁锤砸销子,左右手倒着砸,四五个小时才能换好一个销子。到吃饭的时候,胳膊、手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手不停地抖,连筷子都拿不住,用勺子吃饭,碰得盘碗叮当响。

给抽油机加润滑油,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但闻伟描述,保养抽油机的一个中轴,至少需要用加润滑油的枪往里加20枪,一枪需要打1500到2000次,就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用手上下用力加压。他们曾经一天给四口井做过保养,而一口井多的时候有4个点需要加润滑油。等做完保养工作,他们的手都抬不起来,下梯子时手和木头一样,没有知觉。

有一次,晚上快8点的时候,岔河集油田的一个计量站的油线发生了穿孔现象。由于管线都处于地下1.2米处,穿孔的位置并不能轻易找到。闻伟和同事首先将泄漏的污油用铁锨一锨一锨地装到回收袋里,这一装就装了30袋。

等找到大概的出油点,就开始从两边向中间挖,挖出一个倒梯形逃生坡。刚开始,两个人可以一起挖,随着宽度越来越窄,大家倒替着一人挖一层。“就这样一直挖啊,终于挖到了底部,扒开保温层一看,不是穿孔点,我们就隔两米再接着挖。还不是,就再接着挖。不怕你笑话,挖穿孔能把我们挖哭了。”闻伟笑着说。

处理完险情后,闻伟看了一眼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钟。

日复一日,闻伟在采油一线一干就是25年。

记者问:“你不觉得苦吗?”

“苦。但是,我父亲一代就是石油人,也许石油已经渗入我的骨子里,再苦再累我也愿干。”闻伟说,“看着立在那里的一口口井,我就感觉他们好似我的战友,每当修好一口井的时候,就感觉他们又获得了重生似的,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就是喜欢琢磨、鼓捣”

在采油一线工作久了,闻伟发现一些日常工作,不仅需要人员多、时间长,而且非常费力。他琢磨着,如果能研制既省时又省力的工具,大家工作起来是不是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闻伟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反复试验,研究出抽油机曲柄销子专用撞击扳手。用这个工具两人就能换好一个曲柄销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换四个。他还研制了电动润滑油枪,工人们再给抽油机做保养,就轻松多了。

“努力得到认可,我很有成就感。”闻伟说,“其实,在参加工作以前,我就特别爱研究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之类的电器,家里的电器都被我拆过一遍了,我就是喜欢琢磨、鼓捣。”

闻伟的“琢磨”,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是上班时琢磨,下班时也琢磨。我们都说,他不是在钻研,就是在钻研的路上。”同事董宏青说,别人的车上放的都是旅行装备,他的车上装满了各种铁料、工具。灵感来了,就停下车,在后备厢里开始鼓捣。“我们住一个小区,他家车库都让闻伟改成了‘实验室’。下班一回家,他就钻到车库里搞研究。”

一天晚饭过后,董宏青在小区里遛弯,路过闻伟家车库,听见里面有电焊机焊东西的声音,“你说他有多专注吧,五六个同事愣是没喊开他车库的门。”董宏青说,最后一个同事怕发生危险,将总电闸关上,闻伟这才跑出来问怎么回事。原来,他在研究瓦斯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

给瓦斯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特别容易坏,发电站一年需要更换100余根火花塞,每根成本在800元左右。这个问题引起了闻伟的关注:能否研制一种可拆卸、可修复式的火花塞呢?

一有点子,立即行动。闻伟开着自己的车跑到北京买了10多种火花塞。回来后,他又琢磨火花塞导电杆的绝缘问题,先后选用20多种绝缘层材料试用。原以为研制出的火花塞,就可以成功应用了,结果试验装机后,运转5分钟就不打火了。

“这项装置连续研究了一年半的时间,去北京请教专家20多次。一次次试验失败,让我十分沮丧,中途差点放弃。”闻伟说。

在这期间,平时很支持他的妻子也不乐意了,有一天发牢骚说:“还过不过日子了?别人上班挣钱,你上班搭钱。一年花8万块钱买回一堆破烂。”看到生气的妻子,闻伟心里是说不出的苦闷。他反复琢磨妻子说的话,难道真的该放弃了吗?

“我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一定要像钉子一样,把每一步研发过程钉实了。”终于,他研制出可拆式的火花塞。如今,火花塞坏了,只需花费20多元钱,换个火花塞头即可。一年下来,100余根火花塞为公司节省7万多元钱。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跟师傅8年了,他经常彻夜研究,早上上班看到师傅憔悴的面庞,就知道他又一宿没睡。”徒弟马龙娜打开了话匣子,“去年5月,我师傅正在研究油井工况手机远程监控报警系统,一天中午正值休息时间,他突然来了灵感,立即跑到文西作业区的一处井站,停井后就开始试验。”

后来,油井工况手机远程监控报警系统运用后,井站上的工作人员都说闻伟干了件大好事。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实时了解油田工况,特别实用便捷。

2016年11月,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劳丽珍说:“在一起聊天,闻伟是三句不离老本行,一开口就是研究项目的事儿。研究抽油机曲柄销子专用撞击扳手那会儿,经常半夜11点多了还给我打电话,探讨遇到的技术问题。”

“培养年轻人,同样是我的责任”

人物|闻伟:一个采油工的创新乐趣

闻伟(左上)在现场和同事们研究一种新装置的应用。

马龙娜是华油公司一名女性采油工,刚入职时,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又脏又苦又累。直到8年前,遇到了师傅闻伟。

“他用行动一点点感染着我。一有时间,师傅就带我巡井、录取资料、记下遇到的问题。慢慢地,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爱上了这份工作,想把这份工作干得越来越好。”

每年,厂里都有技术比赛,在工区训练的时候,“师傅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位,所有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分解开来,施行分项分步训练法,每一项都记录时间,反复练习,看时间差在哪一项,不断缩短完成项目的时间。”在2010年第二采油厂职业技能竞赛中,马龙娜获得了一等奖。

作为一名女性,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成为普通技师,再成为高级技师,马龙娜已经很知足。可是师傅闻伟一直鼓励她,每次研究项目都带着她,和她一起分析、研究遇到的问题。就这样,马龙娜从高级技师又成为技术能手,现在也成了一名技能专家。不仅如此,2013年开始,马龙娜在采油二厂担任采油教练,先后带出了10余名徒弟。

“师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我,让我也当上师傅,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马龙娜说,“我学到的不仅是采油技能,还有一种精神。”

“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培养年轻人,同样是我的责任。”把自己25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传授出去,带动班组同事提高技能,闻伟一直在努力。

在师带徒的基础上,闻伟结合工作室团队成员各自优势,把找课题、各类成果申报、协调加工等各项工作划分到责任人,落实到具体事,形成闭环的运行模式。他组织团队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商讨项目进展、成果存在的问题,到现场研究课题、推广试验。

在作业区,工作室组织青年骨干开展“青年大讲堂”活动,闻伟结合每一项成果的创新由来、具体操作步骤、转化应用生产后取得的效益等,向青年骨干仔细讲解,进行演示。

两年的时间,工作室已吸纳全厂技能专家、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技术骨干共96人,现有创新成果实物32件,创新成果100余项,其中14项得到推广应用,76项获国家专利。

工作室成员唐永辉也是闻伟的徒弟。在师傅的引领下,2015年,他在华油公司第11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采气工一等奖。2017年,荣获油气开发专业竞赛采油大工种预赛优秀选手。“我现在是一名首席技师,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徒弟王海珍,她现在也是工作室成员,参加今年10月份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获采油工一等奖。”

“甘愿奉献,授人以渔”,一直是闻伟做人做事所奉行的宗旨。

至今,闻伟所带的32名徒弟均成为各岗位技术骨干,12人成为技师,7名成为首席技师,5名成为技术能手,6名成为技能专家,多人获公司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技术能手称号。

2017年,工作室荣获河北省“闻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等荣誉。闻伟个人先后荣获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今年9月,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10月12日,在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河北赛区决赛暨第二届河北创新方法大赛中,闻伟等人展示的创新成果荣获大赛银奖。

闻伟说,下一步,他和团队将继续专项攻关单井无人值守项目。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创新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团队中,让更多的普通员工成为技能专家,享受创新的乐趣。  (记者王雅楠)

■采访手记

技术工人赶上了好时代

42年前,一批大庆石油人为了祖国的建设需要,坐着绿皮火车来到霸州建设华北油田,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

在华北油田采油二厂,曾涌现出全国劳模靳占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连会等老一辈石油精神的弘扬者。作为一线的石油人,前辈英模的苦干实干精神,深深感染着闻伟。

从一名普通采油工人做起,闻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解决了采油生产中的一道道难题,把常人看来最普通的工作,对照提质增效目标做到卓越。25年间,他已经由普通采油工,成长为“闻伟采油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丰硕果实的背后,透视出的是一种工匠精神。闻伟身上就有着工匠的气质。

他爱岗敬业,深植采油一线25年,专注于本职工作。石油工人的工作是非常苦的,但是在闻伟身上,透出的是一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他不断追求创新。在工作中,闻伟是永不知满足的,本来工作做得很好了,他还想做得更好。他痴迷技术创新,为此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创新项目,他都是研究出一代后,反复钻研改进,继续研究出二、三、四代。不仅解决了生产一线的很多实际问题,还降低了油田同事们的劳动强度。

他喜欢与人协作共进,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创新,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技能,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在工作一线更是手把手教,把传帮带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闻伟所带的32名徒弟均成为各岗位技术骨干,能独当一面,徒弟们也开始带徒弟,多人获公司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和技术能手称号。

新时代的工匠离不开技能传承,闻伟希望工作室的技术骨干们应该成为一线工人的“活字典”,在工作中做好传帮带,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工匠精神。他深知将技能传承下去、不断创新发展,也是一名负责任的工匠的使命。

“技术工人赶上了好时代。”闻伟说,新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

正是抱有同样的想法,像闻伟这样的一批批优秀技能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钉钉子的精神散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诠释了新时代工人的职业品格。

文/记者 王雅楠

  • 上一篇:太行深处有条“七贤路”
  • 下一篇:矿山修复,如何为大地“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