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2018年11月19日
地 点
香港
石药集团三季度业绩发布会电话会议现场。
电话的那头,是三四百名投资者同时在线,对石药集团即将发布的三季度业绩翘首以盼。电话的这头,则是从容自若的董事会主席蔡东晨和他的几个同事。
在石药集团决策层看来,季报数字之后是征途,之前是来路。这条来路,他们走得并不容易。
求新求变搞活体制
“公司未来的增速是否会在20%左右?”电话会议现场,投资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让蔡东晨微微一笑。作为河北第一家赴港上市的医药企业,如今又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一举一动影响着港股的走势。投资者对石药未来的热切期盼值得理解。
“前三季度我们的收入增速是41.4%,剔除汇率因素,增速一直保持稳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20%-30%的增速是未来三年的指引。”
只有参加会议的几位决策层成员,能体会这几个数字背后的分量。
今年6月4日,石药集团正式加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恒指编制54年来首只医药股。
对于纳入恒指的意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医药行业历史性的事件,是制药大省河北向全球投资者递出的一张“新名片”,也意味着石药已经从河北本土的一家小药厂,逐渐站上了行业舞台中央。
上市公司市值从上市之初几千万元,到现在已经加入千亿市值俱乐部;从投资者不甚了解,到现在与汇丰控股、腾讯、长江实业等巨头站在一起,直接影响香港这个全球重要资本市场的指数走势。人们都在问:“石药靠什么站上世界舞台?”
石药人总结出两条: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
但究竟又是什么力量,给了这两个“轮子”第一推动力?
“从根本上说,最大的动力是我们循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求新求变,企业一步步搞活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借助时代发展大势,激发了内在活力。”蔡东晨说。
不墨守成规,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数细节可以体现出石药的求新求变精神。
2005年石药集团的新药恩必普软胶囊获批上市时,国内新药销售多是低价大包的模式,即生产企业低价供货,产品出厂后全部销售由医药代理商来完成。这样一些产品甚至当月就会回款。但石药认为,这种粗放式营销模式,缺失了企业与医患之间直接的信息沟通,无法传递企业的品牌价值。
石药采取了自建专业销售队伍的方式,深入医院、医生中间,做临床推广与学术研究的营销策略,最高峰的时候,临床学术研讨会一天要开数十场。
对行业传统代理制的改革创新产生了什么效果?石药集团管理层举了一个例子:与恩必普同期获批的另一个治疗肝炎的产品,厂商采用代理制,当年回款4000万元,第二年回款8000万元。而恩必普第一年仅有300多万元的回款。可是在几年后,恩必普销售轻松跨越亿元大关,对方的产品还是停留在8000万元左右的规模。
改革催生创新力量
“分析一下公司业务构成和三季度营收增长比例吧。”业绩发布会上,投资者问道。
“1-9月份,上市公司实现收入158.49亿港元;其中创新药75.43亿港元,同比上升62.1%;普药48.11亿港元,同比增长36.6%,原料药34.95亿港元,同比增长15.3%。”蔡东晨回答。
当石药集团上市公司的成药与原料药销售比例已经接近8∶2时,蔡东晨想起1998年的一个锥心之语。
彼时,原料药市场火爆,以原料药为主要产品的药企们都在忙着数钱。石药集团也已经跻身原料药“四大家族”。
1998年,同样在香港,石药在融资路演时,国外投资商的评价一语点醒梦中人:“光生产这些原料药,你们撑死也就是个大型化工厂。”
受了“大型化工厂”刺激的蔡东晨做出了一个令业界震惊的决定:1999年,用企业年利润的一半,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买下国家一类新药恩必普的专利。
恩必普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卒中的全新药物。当时,业内有戏言:不搞创新药是等死,搞创新药是找死。石药几乎倾尽全力做恩必普的开发,在不少人眼中是一场“豪赌”。
从1999年到2005年新药上市,石药先后为恩必普投入3.5亿元。在恩必普软胶囊上市持续亏损的情况下,继续投资1亿元用于支持恩必普注射剂型的研发。2012年,狠心拿掉4个还在赚钱的原料药生产线,为的是“优质资源向创新药聚集”。
创新的价值,最终得到了市场认可。2017年,国家一类新药恩必普销售额接近36亿港币,为中国1000万脑卒中患者减轻疾病困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和中国工业大奖,亦是我国原研药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典型。
恩必普打开了石药创新的大门。此后,治疗高血压的玄宁、治疗认知障碍的欧来宁等一系列的创新药,以及多美素、津优力、艾利能、诺利宁、克艾力等抗肿瘤药品陆续研发成功。
如今,创新药已成为石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成为所有产品线里增速最快的一个板块。
“十八大以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大,石药发展走上快车道。”石药集团副董事长王振国回忆。
灵活的体制让石药焕发巨大生机。通过收购重组、项目合作等方式,石药集团将自己的制药版图逐渐扩大。人才、资本、技术迅速汇集。
王振国介绍说,石药未来会有持续不断的新产品注入,集中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和生物医药三大板块。
着眼长远,石药集团主管产品研发工作的董事、执行总裁李春雷介绍说,瞄准“十三五”规划,石药集团依据流行病学研究及疾病谱的变化调整研发战略。目前,石药集团在研新药有200余个,石药的目标,是依托创新引领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目标锁定国际领跑
“目前石药国际化的进程如何?”“国际化是我们的一贯战略。”李春雷告诉提问的投资者,“不久前,我们作为获特许方已与美国的Verastem公司订立独家产品特许及合作协议,内容有关抗肿瘤药物COPIKTRATM的开发及商业化协议。”
持续创新之外,国际化是驱动石药迅速发展的另一个“轮子”。
早在1999年就把“做好药,为中国”定为企业理念的石药集团,一直有一个做世界级民族医药品牌的梦想。
石药的判断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单纯的国内竞争。而真正的国际化是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创新能力必须达到国际水平,能在国际上和跨国巨头叫板。
石药集团的第一步,是向国际质量标准看齐。
进军国际市场,美国FDA认可基本上是一个全球通行证,只有打开美国FDA通道才能获得认可。为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差距,石药集团产品研发生产全面对接国际标准,投入巨资完成20余个新药产业化和制剂国际化项目。
李春雷告诉记者,目前石药已有16个产品生产线通过欧盟认证,25个产品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是国内通过美国FDA认证“品种最多、剂型最全”的制药企业之一。
国际化的第二步,是要推进国际化研发和产品上市。
如今,石药集团有多个创新药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丁苯酞软胶囊已经处于临床II期阶段,米托蒽醌、丁苯酞软胶囊等4个品种获得美国药监局颁发孤儿药的资格认定,并展开新药临床试验。与此同时,石药加大了在美国、欧洲的专利药注册力度,已有盐酸曲马多片等16个品种在美国获批并实现销售。
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李春雷看来,当前石药国际化已然不单纯是推动产品出口和技术转移,而是要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优异表现,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向企业汇集。这将是未来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为此,石药集团通过在美国新泽西、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普林斯顿设立的4个研发和临床中心,加强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求前沿技术人才与国际同步。
黄海春博士是某抗肿瘤新药主研人之一,去年年底加入石药,致力于发现、筛选和开发新一代创新抗体药物,不久将会有重磅产品问世。
“对于国际市场来说,中国企业从跟跑到并跑仍需要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石药集团的梦想是通过创新,在国际医药行业实现领跑。我相信中国企业一定会冲破重重阻力,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发展可能。”蔡东晨说。(记者姜艳、袁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