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壮阔东方朔 奋进新时代】一家人的住房变迁

时间:2018-12-12

□记者 李冬云

时 间

2018年12月5日

地 点

石家庄恒大华府小区

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60岁的石家庄市民谢启成,改革开放40年里搬了3次家,每次搬家都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背景相关联。

回顾40年里全家居住条件的改善,老谢不禁感慨,“家”的变化太大了!

谢启成一家现在居住的小区环境优美。(资料图片)

三代挤住“福利房”

12月5日,石家庄飘起小雪。但在恒大华府谢启成家里,由于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显得暖意浓浓。谢家新添的小孙子回家,老谢家迎来二胎时代。

沿袭家里的传统,谢启成从书架上取下一摞相册,他要把小孙子出生时印在纸上的小脚印,存入相册留念。

相册总有勾起回忆的魔力。谢启成翻开家中一本本相册,过往的影像里,时光流淌。

“40年,‘家’的变化太大了!”谢启成顺手戴上花镜,几代人,一个家,在每一次翻页中刷新着模样。

相册中,一张石家庄第四棉纺织厂(简称“棉四”)生活区宿舍楼的黑白照片,将时光倒回上世纪80年代。

位于石家庄广安大街路西的棉四生活区,楼高5层,每栋2个单元,每层住3户人家。当时,这些产权属于棉四的职工公房,是城市典型的“福利房”。

1978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低租金福利分房制度,房子产权归单位,职工象征性支付租金租住,但谁能住、住多大面积要“论资排辈”。

因为谢启成母亲工龄长,又是省劳模,全家分到两间房,面积有50多平方米,住着谢启成外婆、父母和他们兄弟俩一共5口人。

“房子的户型非常简单,两间屋子中间夹着厕所和小厨房,一间屋子外连着没封闭的阳台,要吃饭就在屋里支张桌子。”谢启成说,人均10多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现在看来很窄,但在当时,已经“非常奢侈”。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1990年之前,棉四职工家庭三代人挤在一间二三十平方米公房的情况很普遍。

因为居住空间狭小,如今住宅具备的很多功能在当时都大打折扣,比如取暖。

谢启成的目光停留在一张摄于1989年的老照片上,照片中父亲正在往煤炉子里添煤球。

“现在住楼房,做饭用天然气、取暖有地暖,但那时,一到冬天,每家每户凭煤票去燃料公司排队领煤球,拉煤的路不平,煤球从拖车上掉下来,我就一路捡,回到家满脸满手都黑乎乎,像个小丑。”

老伴儿徐淑霞听谢启成“忆苦”,也感慨过去生活的不易。

“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过去家务活儿有多繁重!除了买菜做饭,一年四季全家人的衣服、被褥都要拆洗、缝补,家里需要啥东西,要一趟趟往供销社跑。哪像现在,吃穿用方方面面,手机下单,快递就送上门了。” 徐淑霞指着儿媳刚网购的一大箱婴儿纸尿裤说。

谢启成了解妻子的辛苦。1982年两人结婚后,他穿的毛衣、棉衣都出自妻子之手。家里那台缝纫机深夜里经常咔哒咔哒地响起。而缝纫机,再加上收音机、自行车,就是当时家里全部值钱的家当。

12月2日,谢启成一家人一起翻看老照片,追忆四十年里“家”的变化。 记者李冬云摄

拥有首套“商品房”

从1994年开始,谢启成就一直梦想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一年,他从国务院发布的政策中听到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信息。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决定》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各地纷纷制定本地区房改实施方案,在建立住房公积金、提高公房租金、出售公房等方面快速发展。

在石家庄,许多单位开始推行公房出售,一些单位内部职工开始集资建房。

1998年,谢启成花一万多元,买下了棉四那套他住了近二十年的公房。这是他第一套私产,在住房制度改革史上,它还有一个名字,“房改房”。

不过,真正让谢启成激动的,不是公房变成了“房改房”,而是从1998年起,他“有了选择住在哪里、住多大房子的自由”。

这一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谢启成的住房梦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房改房’不算,这才是我心里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家’。”谢启成翻看着2000年乔迁新居时的照片说。

1999年,谢启成以每平方米170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了卓达书香园一处78平方米的两居室,楼房共6层,谢启成家在第3层,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好,有暖气管道,而且社区有专门的物业负责管理。

翻看相册会发现,与80年代照片中家具陈设的简陋单调相比,90年代的家庭生活照中,多了很多“大件”。

一张摄于1995年的照片被放大到7寸,单独放在了一页。照片上全家人围着新买的21英寸长虹彩电笑得灿烂。因为曝光技术还不成熟,照片上彩电屏幕中间有粗粗一道黑线。

“买彩电,是家里的大事,当时花了2500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薪族半年的工资。”谢启成说。

不仅电视升级了,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里,谢启成家的家具、家电陆陆续续“鸟枪换炮”:

土黄色的大立柜雪藏到楼下杂货棚,气派的组合式板材家具登场了;过去一边洗一边“走路”的双缸洗衣机运回了老家,新买的全自动单缸洗衣机噪音小了很多;VCD、DVD、音响联合组成了谢启成家的家庭影院……

在一张摄于1998年的照片里,谢启成坐在新买的“大背头”电脑前,认真练习着五笔打字,腰间挂着的BP机格外抢镜。

上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的住房改革和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丰富,带给谢启成一家的幸福和希望,都记录在了这一张张照片里。

搬进舒适“改善房”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2015年搬进来的。”谢启成说,现在买房,要考虑舒适,除了面积、户型,还要看房屋功能分区、采光通风、节能、防风、抗震,社区绿化率,物业服务水平,周边交通便利度,所处生活圈商业、教育、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甚至邻里素质。

2015年,谢启成家三喜临门。元旦儿子结婚,“五一”父子两家人一起搬进现在的小区。老谢和老伴儿住三居室,隔壁就是儿子家的两居室。到了年底,谢家添新丁,小孙女出生了。

这次搬新居,两套房从装修设计到家具家电的选购,谢启成和老伴儿都全权交给了儿子谢毅。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发展太快,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做事效率高,我落伍了,该‘让贤’了。”谢启成说。

诚如谢启成所说,过去20年,房地产业及上下游建筑建材、装修装饰、家居家电、信贷金融、房产中介服务等行业都大步向前。

许多人和谢启成一样,在拥有第一套商品房后,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居住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二次置业或多次置业。此时,三居室甚至四居室等“改善性住房”,成为许多购房者的换房选择。

不过,市民从“居住需求”向“舒适需求”的转变,关注的不仅是住房面积的扩大,还有居住体验的智能、环保、安全。

谢毅是热衷智能电子产品的“80后”。伴随电子产品快速发展长大的他,主张家务活儿能用机器完成的绝不用人工。

谢家现在的电器、设备的确很“聪明”:有会扫地、擦玻璃甚至哄孩子的机器人,防盗门配有指纹密码锁,全屋净水系统和新风系统让室内水质和空气质量一目了然。

“我装修把钱全部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而且尽最大可能选用环保指数高的材料,入住前还请专业机构对室内污染指数进行了测试。”谢毅说。

40年里,住宅承载的功能在变化。如今在年轻人看来,智能、环保、安全、舒适,成为“家”最重要的属性。

繁荣的房地产业,在过去20年里为许多市民筑起温暖的小“家”,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8年房改前约17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40.8平方米。

近年来,面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定调“房住不炒”,让房子回到居住属性而不是投资品。2018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整体收紧,保障正常刚需及改善性购房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成为主旋律。

“想想40年前的住房条件,我觉得现在很幸福。相信住房市场新的问题,一定能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一化解。”合上相册,谢启成认真地说。

  • 上一篇:沧州市11家企业获评省农业科技小巨人
  • 下一篇:【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老住户的绿色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