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一声春雷,砸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当“外资企业”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人面前时,许多人脑海中条件反射:资本主义?
试试看!1981年底,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落户武汉,成为我省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谁料这一试,试出大天地,一家家外资企业如过江之鲫,争相落户荆楚大地。
截至目前,湖北已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1.4万多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78家,多年来湖北一直是中部地区世界500强数量最多的省份。
携手多赢,共谱华章。外资企业带给湖北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更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管理及发展理念,有力助推了湖北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推了高质量发展。
从无到有
外企入鄂的破冰之旅
“现在各地都在绞尽脑汁吸引外商投资,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简直没法想像。”抚今追昔,已经90高龄的孙怡然,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分。
作为首任外经贸厅厅长,孙怡然是全省第一家外资企业诞生的亲历者。“当时思想不解放,怕和外国人接触。但中央开放的大方向已定,得出去看看,别人在怎么搞啊!”孙怡然回忆。
好在1979年,湖北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这是中美历史上第一对友好省州,双方“加好友”之后,湖北组成了一个以时任省长韩宁夫为首的小型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
首站是美国俄亥俄州,“州长叫罗斯。”时隔近40年,孙怡然脱口而出。在和湖北考察团洽谈中,罗斯“觉得在中国发展挺好”。
不久,罗斯就带着50多名企业家携项目来到湖北,其中就有派克密封件公司的老板派克·汉尼芬。密封件是广泛用于航空、汽车等机械制造领域的配件,当时湖北也有密封件厂,但产品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
“到了项目选址阶段,派克提出来,看看湖北本土的密封件产品,想了解一下湖北的技术水平。”孙怡然说,没想到非议四起,有的地市负责人还向省领导打小报告称,“这是泄露技术家底,坚决不能给人看。”
“合作就是学习别人的技术,让别人对我们多了解一些有什么不对?”孙怡然愤然找到省长陈情。
最终,项目选址武昌。1981年12月6日,总投资99万美元的湖北派克密封件厂破土动工,一年多后投产。“当时的合作方式是我们全部包销,在国内卖,保证自用,结果产品供不应求。”孙怡然说。
就这样,湖北拉开了利用外资的序幕。
有自豪也有遗憾。孙怡然说,可惜当时没有将美国带来的50多家企业全部留下来。
“摸着石头过河”。1982年,和上年一样,湖北引进的外企仍只一家——一家香港针织企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才转向正常——项目、国别、领域、投资额不断扩展。到1991年底,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鄂直接投资兴办2017年,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逾百亿美元,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超过1万倍。
从小到大
世界500强纷至沓来
明黄的车身、深灰色的变压器外壳、现代化的生产线……武汉市阳逻开发区的西门子变压器(武汉)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对公司自主研发的110千伏应急移动变电站进行调试。
这座变压器工厂,是西门子在鄂首个产业投资项目,主产220千伏以下变压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有不少漂洋过海。
“我们是第一家落户湖北的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西门子中国区副总裁、华中区总经理韩磊感慨与湖北的缘分——
198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鄂投资设立长江西门子电信维修中心,成为第一家入鄂的世界500强境外企业。从1987年到2012年,西门子在武汉不断增资,完成了“四级跳”,从西门子武汉办事处升级为华中区域总部。
“下一步,西门子将围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助力鄂企穿上‘数字化跑鞋’,实现产业升级。”韩磊说。
世界500强,全球经济风向标。截至今年8月,共有175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湖北。从零的突破到中部第一,世界500强见证了湖北的改革开放之路。
放眼荆楚大地,从电子信息到汽车、化工、食品、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世界500强投资的领域几乎覆盖湖北全产业;从武汉到襄阳、宜昌、十堰、黄石、荆州等地,到处都有它们活跃的身影。
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谋宏介绍,湖北一直将世界500强作为推动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器。
为吸引更多巨头落户,我省通过鄂港澳粤经洽会、华创会、台湾周、中部产能合作论坛以及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外资招商平台,主动对接世界500强。
交通、人才优势突出,营商环境日趋优越。湖北,吸引外资的“洼地效应”越发彰显。
不少已在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表示,将继续扩大投资,而投资领域大多集中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力推湖北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
美国康宁公司去年落户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将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建立一座10.5代TFT-LCD玻璃基板制造工厂,包括熔融、成型和后段加工能力,配合中国客户大尺寸LCD电视面板的量产计划。
“目前我们正在光谷建设第二家山姆会员店,下一步还准备把国际先进的智能超市、云仓等新业态加速向湖北布局。”9月12日,受聘为湖北省省长国际企业家咨询顾问后,沃尔玛全球副总裁石家齐表示。
产业升级
拉高湖北对外开放新标杆
外资潮涌,活力澎湃。
初冬时节,武汉经开区东风新能源产业园内,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的制造车间,正开足马力;汽车零部件园内,湖北首座固定式加氢站项目,快速推进……
26年前,武汉经开区因承接中法合资神龙汽车而建,如今已成为中国知名车都,境内聚集了7家整车企业和500多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拥有东风、PSA、本田、雷诺、康明斯、法雷奥等世界500强企业55家,不断拉长、壮大湖北的汽车产业链,也深刻改变了湖北的产业结构。
2013年在光谷投入运营的联想武汉产业基地,生产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多种电子产品,弥补了湖北移动终端短板。该基地还吸引东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跟进,推动武汉本地华星光电、天马、奇宏光电、武汉新芯等配套企业,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一个移动互联千亿产业集群。
在光谷生物城,美国辉瑞、德国费森尤斯、德国柏林化学、拜耳作物、杜邦、霍尼韦尔接踵而来,不仅加速了本土医药企业的研发步伐,而且磁吸了近1400家企业集聚光谷生物城,构建出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等生命健康产业“全周期”服务链,使光谷跻身我国重要的新药创制中心、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国家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
在东西湖区,可口可乐、百威等世界500强的入驻,助推该区形成华中最大的食品产业群。
在零售业,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外企的扎堆落户,经历了短暂的“大战”后,武汉本土的武商、中百、中商、汉商四大商企通过学习借鉴外企先进的营销理念、经营模式,一个个成功扛住了冲击,而今加速发展壮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知名跨国企业和世界500强的到来,一次又一次拉高了湖北对外开放的标杆,不仅弥补了湖北产业短板、完善产业结构,更催生了汽车、食品、医药、化工、零售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大夯实了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艾红霞)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