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静雅做开车前准备。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周凯 卢殿涛
2月2日,00:20,武汉动车段汉口所。
动车基地内,灯火通明,辆辆动车如条条长龙静卧。“动车医生”们抓紧每一秒,检查着天亮后将从汉口、武昌始发的百余辆动车。
此时,2公里外的一栋6层楼的宿舍里,刘静雅即将起床。他将从这里开出我省最繁忙铁路上的第一辆动车。
这趟列车不载一名乘客,沿汉宜线跑到宜昌。像这样的“空车”,在中铁武汉局管内共有9辆,每天凌晨夜驰在京广、汉宜等大动脉上。
为什么要空车跑?他们在车上干了些什么?
2日零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里跟班探访。
检测1小时方能出发
6层楼的宿舍里,住着百余名第二天将驾车驶往东西南北的司机们。
2日1:30,铃声叫醒了动车司机刘静雅。穿衣、叠被、洗漱,15分钟后他来到3楼的派班室。
一张长桌子上,摆放着电脑、指纹机和测酒仪。按要求,31岁的刘静雅需打指纹、测酒精。通过认定、测试,刘静雅递给值班员一张IC卡。这张IC卡不仅储存着刘静雅的相关信息,还是他获取任务单的“通行证”。
工作人员将卡插入设备,显示屏上显示出任务单——驾驶汉宜线动检车DJ7601。接受任务后,刘静雅步行2公里,来到动车基地“钥匙交接处”窗口,验证身份、签字填表后,领到了驾驶动车的铁制钥匙。“车在14道,动车机械师已上车,门是开的。”小窗内传出话。
5个足球场大的基地内,停放着60多辆动车。刘静雅登上16节车厢的DJ7601动检车,它与载客动车并无二致,不同的是此行无旅客。
刘静雅插入IC卡。10秒钟后,屏幕上传来调度指令。从此刻起,刘静雅的每个动作都将被记录。接着,他插入钥匙,列车通电启动,测试升放受电弓、开关门等。
1个小时的检查结束,刘静雅向一旁的机械师打出“ok”手势——经过检修的动车状态完好,可以出发了。而此前,这列车在这里已由“动车医生”认真检修。
“排雷兵”护航千趟动车
3:10,刘静雅驾驶动检车驶往汉口站。在汉口站,上来两位小伙伴:武汉桥工段的王鑫和武汉供电段的伍雷。
王鑫将机顶盒大小的设备与副驾驶台连接,该设备是监测钢轨水平、垂直精度的仪器。3人分工明确:刘静雅瞭望路面,关注供电接触网,联络调度中心;王鑫一边观察设备上的数据,一边凭体感判断钢轨平稳度;伍雷则记录接触网异常情况。
4:10,动检车鸣笛出发,驶向宜昌。这是自2012年7月1日汉宜线开通后,从汉口开出的第2408趟探路之车。驾驶动检车的司机被称为“夜行侠”,因为他们都是深夜出行。
对中铁武汉局来说,在每晚客列车停运后的“天窗期”,检修接触网、信号、轨道、动车等设备,排除安全隐患至关重要。检测是否排除了隐患?载客列车开行前,武铁便会在各线上开出一辆空跑动检车,检测所有设备状态,动检车因此也被称为“排雷兵”。目前,我省高铁运行里程(含客专、城际)超过1500公里,日开行动检车也从1辆增加到9辆,它们深夜飞驰,为每天通行湖北境内的近千趟动车(高铁)探路。
10分钟后,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记者站在驾驶室,只见刘静雅左手握着制动手柄,右手握着牵引手柄,一路目视前方。一路上,不时传来各种指令,他立即大声回复。王鑫的小设备上跳动着数据,他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
一站不停,风驰电掣。5:53,动检车安抵宜昌东站。
“一切正常!”走出驾驶室,刘静雅擦去额头上的汗。开了5年动检车,他依然紧张。他说,沿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放过“天上地下”一丝异常,绝不能把安全隐患留给下一趟车。
王鑫翻着本子说,监测设备显示正常,但中间有3个地方感觉摇晃程度略微大一些,钢轨水平垂直度要改善。伍雷最“轻松”,他说:“接触网没有异常。”
在宜昌稍事休息后,刘静雅下午驾驶载客动车抵汉。在武昌南机务段,800多名高铁(动车)司机平均每月都要开行一次动检车。
“每次开载客车时,心里特别踏实。因为开动检车的同事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刘静雅如是说。
10年了,我省境内动车高铁开行一直保持着无事故纪录。武铁相关负责人说,“夜行侠”们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