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湿地产业,重建人与自然新平衡

时间:2019-02-14

图为: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圩田水生植物。(视界网 万清平 摄)

图为:龙感湖湿地水鸟翔集。(视界网 焉潮 摄)

2月2日,世界湿地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前夕,一则来自中央媒体的报道《辽宁康平“水库光伏项目”未批先建排干6000亩重要湿地》,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湿地这项宝贵生态资源的关注。近年来,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与开发建设活动,严重威胁甚至破坏湿地资源的事件屡禁不止。

湿地保护和利用,究竟如何有机结合?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我省多个湿地保护区发现,不少地方在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依托湿地资源,发展湿地农业、湿地旅游,产生经济效益。这些与湿地生态保护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产业业态,被业内人士称作“湿地产业”。

共生共荣——

人鸟在虾稻田里达成“和解”

水寒草枯季节,龙感湖又成了候鸟的天堂。

1月10日清晨,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农场)洋湖办事处三叉港队部分虾稻田里,不少天鹅正落下田间栖息。它们三五成群,时而觅食,时而飞舞,一片欢腾。远处,54岁的农场职工毛建平不捕捉也不驱赶,仔细观察田里的动静。“我们特意留长了稻茬,让这些小家伙们吃个饱!”他的语气仿佛在说自己的孩子。

龙感湖有“候鸟天堂”之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几十万只、20多种候鸟到此越冬。毛建平曾很不喜欢这些“不速之客”。

1956年,国营龙感湖农场成立。在漫长的农业“望天收”岁月里,一点闪失,一年到头的劳动成果可能毁于一旦。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呵护禾苗生长。当时田里的鸟儿同蚂蟥一样多,专门“啃稻子”。人们常放烟花爆竹驱赶候鸟,如同送“瘟神”般。进入2000年,龙感湖管理区农业产业形成气候,建成粮、棉、油、猪、鱼、鸭、蛋、果、蔬八大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其中,纺织、现代化养殖规模和冷冻保鲜容量均居黄冈市第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变化从10年前开始。2009年,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我省第一家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专家认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重要中转站,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事实上,当时的龙感湖,因过度生产开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鸟类种类和数量已较从前大大减少。

2012年起,新成立的龙感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次配合省、市两级政府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查处区域内乱捕滥猎、乱垦滥围、乱采滥摘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当年,管理区内关停取缔东方兽药化工有限公司、龙感湖砖瓦厂,这些企业耗能高、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治理无望。

整改和治理并不是终点。整个龙感湖地区如何摒弃传统的生产模式,探索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2014年起,管理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职工及辖区内村民发展“稻虾共作”模式,推广水稻绿色种植与小龙虾科学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渔粮双收,经济与生态双赢。“提高了农场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管理区党委副书记、主任汪国兵如是说道。

人们开始期待鸟儿光临。“有鸟来,说明我们的水稻基地实现了真正的生态、高效、绿色生产,求之不得!”毛建平告诉记者,每到收获季,他们特意少割一点稻茬;应季时,再投放玉米粒,为鸟儿多留一些现成的粮食和能够栖息的地方。

从昔日的人鸟夺粮,到现在主动为鸟留粮,龙感湖人与鸟达成和解,把它们当作共荣共生的朋友,实现和谐相处。据了解,龙感湖管理区已规模发展虾稻5万亩,覆盖管理区93%的水稻面积,年产优质稻谷3万吨,小龙虾4500吨,农民每亩增收近3000元,小户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大户收入在百万元以上,为去年管理区增收过亿元。

双重属性——

一片小圩田深藏大智慧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经济资源,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服务。健康的湿地与农业发展并不冲突。”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要负责人张德儒认为。

置身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多功能生态圩田区,仿佛来到了水乡古境,沟渠交错、阡陌纵横,令人心旷神怡。张德儒介绍,在夏季,圩田上的芦苇、菖蒲、水烛、水葱、荷花等植物郁郁葱葱。

圩田,是指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我国唐代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不过,今天的朱湖人建圩田,不是为了造田。

朱湖区域历史上就是沼泽湖区。近年来,他们采取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的方法,完成湿地生态修复4800亩。2018年起,管理处探索恢复古代生态圩田,充分利用生态资源,重新恢复朱湖的生物多样性。

朱湖人对湿地公园部分区域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微调重塑,因湖就水补植30多种本土野生植物,建成形态各异的食用水生植物田、观赏植物田、药用植物田、编织用材料植物田,共1000多亩。工作人员介绍,湿地可对圩田的农业污水进行净化,对一些流失的养分进行循环利用,保护土地免受洪水淹没,为地下水提供水源补给等。圩田也能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为多种野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公园依托这片1200亩多功能生态圩田,已开发出圩田探秘旅游观光项目,成为朱湖旅游的新亮点。“这些植物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同时构建起大湿地套小湿地、小区间转化大区间的良好生态系统,能够极大地丰富朱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修复湿地生态的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可谓多赢。”省林业局湿地中心专家说。“湿地的灵魂是水。湿地产业,主要围绕水做文章,重新找回人与水的和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葛继稳教授认为,像这样多功能生态圩田业态,兼顾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双重属性,或将成为未来湿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理性发展——

先算生态账,后看经济账

1月29日,潜江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又迎来旅游热。暑水寨、芙蓉岛、百鸟洲、接官厅、将军厅……1万余亩的天然湿地,绿树成荫,水天一色。园内,来自各地的游客沿着木栈道漫步而下,阳光轻洒在脸上,或尽情呼吸清新空气,或欣赏大自然美景,或拍照留影,好不惬意。

公园管理处保护科科长杨军无暇欣赏美景。正值候鸟迁徙季,他和同事每天对公园各处进行巡视,耐心地向居民和游客宣传相关政策,希望他们在游玩的同时,不要惊扰到鸟。

观鸟游,是不少湿地公园主打的旅游品牌,也令不少环保人士担忧。为此,公园给游客明确了多条“红线”——不要随意前往湖边接触水鸟,应到规定的观测点去观赏或拍摄;不要随意向鸟投掷食物,以免惊扰到鸟……“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既为游客提供观鸟平台,又不破坏自然生态资源。”杨军表示。“生态要保护,民生要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绝不是对立关系。湿地保护和修复肯定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合理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坏。”葛继稳认为,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和管理,将有助于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

“一片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目标是什么,功能定位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这不是简单的‘谁给谁让路’的问题。”葛继稳说,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自身就具有多重功能。如果以保护物种、保护环境等为主,那么它的游戏、文化、休闲功能就要弱化;如果其功能定位是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那么生态功能就要弱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大多数湿地公园在规划上都已划分了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等不同功能区,并实行差别化保护。在可利用区,因地制宜,理性发展湿地产业,促进湿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变现,值得研究和探索。

名词解释

湿地产业:具有湿地特征的产业结构。如湿地农业、泥炭工业及湿地旅游业等。

湿地农业:湿地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许多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都是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农业生产所需充沛地表水等自然资源的区域。如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健康的湿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载体和条件。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为现代农业育种工作蕴藏了众多的遗传资源,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的依赖和前提。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区域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湿地旅游: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和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彤)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准爸爸医生“连轴转”48小时
  • 下一篇:“空中农业”蜜蜂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