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对武汉注定是极不平凡的记忆。新型肺炎肆虐,城内,众志成城,全力抗击;城外,全国的援助源源不断。大年三十,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在一线作战的武汉医护人员。他们呼吁,一线医护的精力已极大消耗,他们会一直坚持,但光有热情还不够,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及支持。一线医护忙得没时间睡觉
坐在能靠的地方就算休息
资料图 武汉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
“还有时间和你说话,是因为我现在病倒了,躺在病床上。”省医疗救治专家组一位专家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精力接近衰竭。她一晚上做了4场心肺复苏的抢救。
这位专家表示,且不说浸出水的隔离服,N95口罩长时间绷紧鼻梁产生的压疮,对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晚上抢救设备不停闪烁报警,医护人员从一个病区冲到另一个病区,这时候真希望有三头六臂。这种焦虑常让人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一个班下来,什么话都不想说。能说话的人都是体力非常好的人。值班休息床都空着,没时间睡,坐在能靠的地方就算是休息。
24日中午,市三医院首义院区呼吸内科主任鲍敏吃着医院送的年饭——饺子,“现在不适合聚餐,同事们各吃各的。吃完赶紧去忙。”其实,这段时间,医护人员的主食是方便面,值班室里还摆着三大箱。
鲍敏说,一个班连着上24小时,在隔离病房里,穿着厚厚隔离服,换下来就是一身水。今天科里一个不到40岁的女医生因心律失常住院了。几天前,这位女医生走出电梯时突然痛哭失声。
“平时大家都是很开朗的人”,鲍敏告诉记者自己也会落泪,这段时间压力大,负荷重。病人源源不断地涌来。“当医生要为病人负责。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放弃了春节休假。”
医护人员的压力还在于对家人的愧疚。怕传染,特别怕传给孩子,鲍敏和不少医护一样,把孩子送到亲属家里了。
“妈妈新年快乐!你要注意安全!”5岁小男孩稚嫩的童声祝福完妈妈,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24日,这段小视频刷屏朋友圈,小男孩和妈妈,市三医院首义院区急诊科护士周莹,已经30多天没有见面了。除夕当天,周莹仍坚守在岗位,一家人只能隔着手机屏道声平安。
一坐上诊室就很难离开座位八旬老专家为一线医生助攻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联系华中科大同济医院感染科郭威教授,从中午开始,多次拨打电话,一直到晚上7时多才联系上他。从去年12月31日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郭威和同事已经奋战近一个月。
大年三十,郭威值守人最多的发热门诊。“说不怕是假的,但这是医生的职责。选择这个职业,就必须坚守这份职责。”
有一个同事,从小父母双亡,跟着伯伯长大。连续两天在病房工作没有回家,回去的时候伯伯已经去世。郭威说出来不禁哽咽。
同济医院呼吸内科81岁的老专家张珍祥年三十终于休息了。前一天还在上班。“我就在呼吸内科普通门诊坐诊,可以起到分诊患者的作用,给年轻的医生们减轻些压力。”大年初四,他还准备上班。
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之后,汉口医院发热门诊的接诊量直线上升。发热门诊负责人胡红平说,每天接诊的病人多的时候超过千人,医院集中了所有医疗资源,连内科、外科的老主任都上了战场。
每天早上一坐上诊室,胡红平就很难离开座位了,来就诊的病人排起长队,胡红平连续看病,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22日晚11时许,忙碌了一天的胡红平回到家,刚睡了4个小时,就被急促的电话声惊醒,医务科来电告知患者太多,他于是和另外两名医生赶回医院。
蔡志芳是汉口医院呼吸科主任,元旦期间本来在休年假,不到2天就中断了。疫情当前,蔡志芳没有丝毫犹豫,赶回了武汉。
每天早上8时不到,蔡志芳穿上防护服到各个病房查看,为病人测量体温,测血氧,问询症状。根据查房的情况,再制定救治方案,具体用药。一些危重病人,还需特别观察。
身边已有几位同事被感染。正在等最后的确诊。蔡志芳表示,其他医护人员更要顶上。
握着肺炎患者的手鼓劲“你听我的,就有希望”
“再难,再险,能把病人救过来,我还是觉得欣慰。”鲍敏说。
几天前,一位42岁的肺炎患者送来时,呼吸非常急促,血氧极低,已经到濒死状态。鲍敏看着这个只比自己小几岁的中年男人,心里明白,这一定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握了握病人的手说:“你听我的,配合我,就有希望。”
鲍敏感觉到患者有了点头的举动。她拼尽全力在他身边抢救了2个多小时,病人终于抢救过来了。24日,已经确诊是新型肺炎的男患者,被转移到了定点医院。“这就是我们这个职业的价值。”鲍敏说。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我们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无惧生死,精气神都在。”躺在病床上,一位不愿提及姓名的医疗组专家说。
“我希望社会对我们医护人员多一份理解。”郭威表示,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医患一起努力,共同对抗病魔。
患者的感恩让我们很受鼓舞。市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罗光伟说,最近呼吸内科常收到不知谁点的外卖餐饮,姓名处写着:来自北京的关怀、来自湖南湘潭的关怀等等。备注上说,“向奋战在一线的你们致敬”。应该是患者的家属。
说进展还为时尚早救援团队抵汉令人精神鼓舞
资料图协和医院医生
在一线参战的一位专家组成员介绍,现在说进展还为时尚早。
这位专家说,我们一线医护人员最需要的,首先是防护用品的投入,原来的储备大量消耗,新来的增援部队也需要防护装备。其次是病床的投入。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正在建设,增设1000张病床,这是及时雨。
全国的医疗救援团队大批集结来汉,行动令人鼓舞,但投入进来绝不是一两天的事。而且有些医疗团队并没有传染病救治经验,穿着全套防护服高强度工作,短期内很难适应。早先我省的一个医疗队参与救援,1周后,同行朋友圈里感受就是“累”。确实是累。救援团队和本地团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确定一个病毒是不是人传人,需要经过非常审慎的论证过程。其实在确认的过程中,国内的专家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随着新增病例不断增加才被证实。这位专家坦承。
记者:刘睿彻 汪洋 杨蔚制作:朱佳琪校对: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