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4月25日讯(记者 李月媛 通讯员 江萱 乔萱)从3月中旬开始,315支援汉医疗队完成任务陆续返回。但有一支20人专家团队,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4月24日,随着武汉新冠重症患者清零。这批专家们完成使命,将于26日开始陆续踏上返程。
“武汉抗住了,我们胜利了。”在他们临行前,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专家团队中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齐栩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记录回顾了他们在汉的三个月历程。
【人物档案】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齐栩
齐栩:男,1976年生,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20年3月,因驰援湖北一线,被江苏省人社厅和江苏省卫健委给予记功奖励。
齐栩:直击专家攻坚重症的5小时
作为20人专家团队之一,齐栩转入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展开会诊、巡诊、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工作。4月23日7:20,齐栩准时在驻地门口等车,前夜他研究完病情已到凌晨;8:20,他进入缓冲区换上手术服和隔离衣,开始讨论确定每位患者的病情确定当日诊疗方案,其中包括3名ICU病房患者。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齐栩
45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熟练地做好二级防护进入“红区”病房,开始查房,从普通病房到ICU,认真对待每个患者。进入ICU病房19床,意识略微清醒的李女士目光柔和地眨了眨眼,似乎在和这位“救命恩人”打招呼,“您已经转阴了,身体机能在恢复,等会我们去做个CT再看看食管支架的情况”,齐栩俯下身子贴在患者的耳边叮嘱。
李女士的恢复得来不易。3月23日,圆满完成武汉市第一医院援助任务后,齐栩转战金银潭医院ICU,于4月3日,完成了武汉疫情期间首例高位食管支架置入手术,将61岁的患者李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也为新冠肺炎重症合并食管气管瘘患者救治提供了重要借鉴。金银潭重症清零病房关闭后,李女士转院到此,与齐栩再次相遇。
在完成CT回程的一段狭窄的斜坡上,呼吸机意外关机。二级防护下,医护人员的护目镜早已起雾。他们推着必须保持平稳的病床和呼吸机,体力已严重透支,此刻心理压力突然翻倍。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齐栩
“不要慌,呼吸机不要连了,你马上推开(呼吸机),皮球连好了,每4秒按压一次,你俩人轮换,我换去床头,你床尾配合用力,确保推床平稳,继续走。”记者现场看到,齐栩发出推开呼吸机指令的同时,透过雾气重重的护目镜已经连接好了皮球;发出按压指令的同时,已经将皮球交到了护士手中。从呼吸机关机到继续前进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5个小时过得飞快,当齐栩进入缓冲区脱防护服,透过小窗看到他贴身的手术服已汗透,脸上勒痕处已起茧,起皮的双手显得格外沧桑。
“4月24日,新冠肺炎重症终于都清零了,上午我去ICU看了看转阴后综合性危重症患者,再次检查了李女士的支架,她还是那样柔和地对我眨眨眼。”齐栩对记者说,中午1:28脱下防护服走到4号楼门口的时候,觉得阳光特别灿烂,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一瞬间真的体会到了“如释重负”这个词的含义,神清气爽却又感到异常疲惫。
“武汉长江头,南京长江尾,同一江水,我们很亲的嘞。74天,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同行、患者、家属、保障人员、志愿者,不相识的武汉人都会频频对我们这样说。”齐栩说,实际上应该感谢武汉人民。确实如钟南山院士说的那样,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国家。
【人物档案】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潘纯
潘纯:男,1982年1月生,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中组部团中央第19、20批博士团成员,挂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
潘纯:手把手教医护人员规范流程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潘纯正在家乡徐州沛县和亲人团聚时,接到通知他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前往武汉进行医疗援助。“我感到很光荣,很荣幸。”次日一大早他就动身回南京,到家收拾了一点儿行李就奔医院报到。
“同车去武汉的就5个人:一个安徽籍护士要赶回武汉工作,一家三口要从外地回家。因为订票急,我的待遇和钟南山院士一样,也是坐餐车。”潘纯笑着回忆。对于武汉疫情的危急程度,他本没有细想,但看到南京站站台大批物资打仗一样抢运装车发往武汉,春运期间的武汉站站台空空荡荡,他知道事态不一般。“去年9月我来过武汉,那时街道整洁,热闹繁华。”出站后他直接去了国家卫健委在武汉的驻地。
1月27日早晨,潘纯和老师邱海波教授等8名专家一起乘坐考斯特去医院。路上,邱海波教授拿出一叠叠名单,告诉大家这些都是需要巡视会诊的患者。“这么多,这么密集,这远比现象中要严重得多。”潘纯感受严重性和紧迫感已步步逼近。
潘纯教授在为患者彭博做ECMO手术,床前直立操作者为潘纯教授
1月28日,他搬到了金银潭医院旁边的驻地。潘纯回忆,那时,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他所在的南五病区,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30个病人。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前后共收治病患2800余人,潘纯所在的南五层收治150多名重症患者。
“供水供电供氧气跟不上,防护装备紧缺,医护人员间专业技能很不均衡,解决办法就是统一规范和流程,让临床医生护士迅速磨合,达到治疗的同质化。”那段日子,潘纯每天都和医护人员一起进病房,哪怕是一个基本的操作都亲自上手做,边做边讲解要领和注意事项,让临床医护人员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4月5日,曾安装ECMO的38岁患者彭博康复出院。在治疗的78个日夜里,彭博经历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种并发症,潘纯与同事帮他闯过一道道生死关。治疗过程中,潘纯全程盯守,插管、操作ECMO等最凶险的操作都自己动手。“彭博的成功治愈提振了我们的攻坚信心,也鼓舞着武汉市民。”潘纯说。
作为20位重症专家之一继续留守武汉,潘纯所在的团队定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进行指导。潘纯介绍:“此时,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已处于康复期,但对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新冠肺炎所遗留或引发的一些疾病可能还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后续问题,让病人能够生存下去,也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