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内陆城市吗?
新时代的九州通衢,通向哪里?
江城武汉,如何为长江代言?
在现代化新征程、新发展格局中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大武汉
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武汉的城市发展
作出新的认识和思考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碧空如洗。
武汉发展,放在大局大势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中国经历40多年快速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梦想如此之近。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航拍武汉天地,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时者,势也。综观大势,时代浪潮刷新了武汉的地理意义,武汉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沿海之“海”,本质上是通道,既是交通通道、要素配置通道,也是全球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通道。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主要通过海洋而加入国际大循环。那些拥有海运优势的沿海区域,得地利之便,率先发展起来。
跨年夜,市民走上汉街喜迎新年。
在过去,相对于海洋,相对于外部市场,武汉的确是一座内陆城市。
而在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面向广袤纵深的国内大市场,现在的武汉与过去“内陆武汉”迥然不同。
武汉制造业实力雄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区位交通优越,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将支撑大国经济实现“内循环”。
在互联网带来的“云时代”,其实并没有实体的“沿海”,谁的“新基建”建得更早、更好,应用场景更新、更便捷,数字产业更完备、更强大,谁就是“云时代”的沿海。武汉显然有着明显优势。
武汉动车段近百组动车组整齐停放,蓄势待发。
摊开地图,武汉处在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
两者交汇于武汉,这座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对“枢纽”一词的认识打开了更大视野。
武汉居于中国地理之中,4小时高铁圈可达国内主要省会城市,覆盖中国10亿人口,是国内少有的集铁、水、公、空等国家级运输通道于一体的城市。
传统的九省通衢,“通”的是国内东南西北各地;新发展格局中的通衢之地,当连接世界范围内的水与陆、洲与国、全球视野里的东南西北。
“陆路向西、水路向东”,这样的交通格局彻底刷新了武汉传统交通想象。
这样的想象已经成为现实,2020年底,从日本经武汉到欧洲海铁联运行程只需26天,比纯走海路缩短了一半时间。
旧时有谚,“货到汉口活”。货物到了汉口为什么就活了?因为武汉有着各种资源要素的交汇、聚集、化合和辐射。
“日本—武汉—欧洲”海铁联运国际新通道。
武汉的枢纽作用,不但是交通上的,也是流通上的。既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的要素更畅通的流动、更高水平的配置,也是不断稳定优化的产业链、供应链、贸易链,还是不断做大做强的武汉大市场、大平台、大环境,成为纵深广阔的大国经济中的强大市场枢纽、内陆开放新高地。
武汉光谷广场流光溢彩,车辆川流不息。
在新时代全国经济版图上,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推城入圈、连圈成带、连带成片,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新气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同发展,即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其他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圈域经济,从而实现新发展格局下的更好循环畅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更好均衡。
这意味着,一大批龙头城市需要以相当的能级领跑区域发展。这也刷新了我们对“武汉之大”的认知。
光谷金融中心大厦。
大武汉够不够大?国内能称为“大”的,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
然而,从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来说,大武汉仍然需要继续做大做强能级和实力,以大促进强,以强赋能大。
“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是武汉目标。
“五个中心”的确立,既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路径和维度。大武汉要通过这五个维度做大做强,更要在五个方面引领辐射,发挥龙头作用。
“大武汉”称谓已久,历史上武汉之“大”,从来不只是物理面积的大,而是吸引和辐射能力之大,带动和引领作用之大。
现代化大武汉,一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对湖北、中部甚至全国有着强烈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武汉,而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这一引领的内涵与外延正不断升级。
青山长江大桥。
“三镇鼎立”是武汉传统地理特征和发展格局。武汉最具地方特色的称谓,都愿意冠上“老三镇”之名。
大江大河隔断成镇,三镇组合成“市”,这样的“先天条件”在世界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长江自古是天堑,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才飞架南北。过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件麻烦事。因此,武汉的城区发展逻辑,天然从江边出发,逐渐向外推进扩展,两江成为三镇的天然界线,鼎立之势既是城市累积发展的结果,也是依江而长的城市在一定历史和技术条件下的选择。
仅仅过去了几十年,武汉人踏天堑如履平地。
请横屏观看,从空中俯瞰南岸嘴。
如今长江上以一年一座大桥的速度增加,上有桥、下有隧,高架环通。理想状况下,从汉口之北的市民之家到武昌之南的光谷,全程高架的车程只需30分钟,这在武汉城市历史上简直不可想象。城市空间布局由此在城市交通上掌握了主动性。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打造“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请横屏观看,长江武汉段上空,一眼可见6座桥。
主城即两江四岸三镇,做优主城既意味着更多转向沿江聚合发展,又意味着产业更聚焦城市核心功能。
四副则指向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这四个经济腾飞的重点区域。四副是“城”,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区;四副与主城是主副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组合相加。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则深刻认识到,乡村地区如果不能发展起来,大武汉发展也会受限,城市现代化必须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这一空间发展格局,刷新了“三镇”概念,超越了“鼎立”格局,是在新的发展水平上,达到城市空间布局的一种新自觉。
在800米高空看武汉,两江四岸,美不胜收。这是天赐的生态景观,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大江大河大湖,不再是分隔武汉三镇的天然屏障,而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最美、最优,最有武汉味道的城市景观。
武昌江边。
武汉因江而生,依江而兴,长江从武汉穿城而过,武汉的故事,必定要由长江讲述,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哺育了武汉,武汉也改变着长江。
在2020年,武汉与长江流域一起,进入“十年禁渔”的新阶段,进入长江与长江儿女依存方式的重大调整期,长江生态文明即将迎来重大改变。与此同时,长江沿江铁路建设加速推进,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即设在武汉。
地图来源:新华社
长江经济带上超大城市,上游重庆,下游上海,中游就是武汉。江城武汉,必须做大做强,努力撑起长江之腰。
长江经济带,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九曲蜿蜒,两江交汇,武汉最好的风景在长江。禁渔后,长江武汉段江豚雀跃。修复长江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武汉人民的美丽家园建设,保护长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绿树成荫,鸟儿欢唱。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武汉人民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武汉的长江文明馆、长江生态画廊都是在读懂长江。每年7月的盛大渡江节,更是在体验中与长江融为一体。
汉口江滩,蓝天碧水黄沙,色调满分。
一条长江,半个中国。长江流域三座超大城市,武汉是其中之一;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无论从发展、生态、文化哪个维度看,在武汉叫响长江,武汉当仁不让,必须勇担使命。
(来源:长江日报 主创|记者鲁珊 整理陈智 设计胡欣摄影|任勇 何晓刚 高勇 汪文汉 陈卓 胡冬冬 金思柳 城市摄影队lw制作|王戎飞 校对|彭艳 蔡扬)
【编辑: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