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鸡娃”有度|童心稚趣

时间:2021-01-12

作者:邹超颖(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获得者,编剧,大学老师。出版多部作品,编剧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全球院线及央视少儿等电视台播出。)

所谓“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鸡娃”风气近几年愈胜,每个家长头顶似乎都悬着一面战鼓,擂鼓声声,助推着家长们拉娃上马,挥扬长鞭,在学海中奋力厮杀。

至于骑着的这匹马要奔去何方,大多家长并无方向,只知身边的人都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拼尽全力,而大家的手中没有缰绳。颠簸在马上的孩子,眼中哪有沿途风景,哪知战况,他们听到最多的不过是那句“加油”。

这是社会竞争衍生出的焦虑,如入迷障。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阶层进阶,拥有高配人生,他们从自己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因此,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更早,钢琴、舞蹈、围棋、小主持人、积木、思维……万箭齐发,将孩子的业余时间挤占得寥寥无几。“总有一个会射中靶心。”这是家长的自我安慰。起跑线被拉得越来越前,早教的“早”已经在出生那天开始进行高考倒计时。想想看,当你按着一只小鸡的脑袋去啄米,它能吃得下吗?但是把米撒在地上,放开手去,小鸡难道不会自己去啄米吗?当然,这也是一种剧场效应,前排的人已经起立,后排的人能不跟着站起吗?

林语堂先生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空点,是给孩子的时间留白,给生活留白。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艺术。揠苗助长,不仅徒劳,还是一种伤害。世上万物皆有时节,所有外在的挤压和催化,都无法形成孩子内在的力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要学会跟世界建立关系,也要积累内在,集聚能量,最终形成自己对未来的驱动力和立于社会的竞争力。

呵护好孩子的童年,那是一生的财富。笔者之所以会从事儿童文学写作,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很多人在回忆自己童年时,都提到了童年对自己一生轨迹的影响。那些童年被严重透支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适度放手。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到,他两岁半时被父母送进了托儿所,一直嚎啕大哭,后来父母中午就将他接回,一年半内没有再送他去托儿所。在他上中学时,他的成绩从未进入前十名,但他的父母从不过问。他的父母为他创造了一片自由的天地,感知到爱与幸福,最大限度地呵护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推动进步的源泉。”一代孩子成年之后,当他们回忆童年,成千上万的孩子说出来的都是“补习班里的童年”,一模一样的轨迹,天马行空的幻想遭受了习题的狙击,浪漫的思维被分数撕裂。那么,创新意识何在?社会进步何在?

家庭教育需要智慧。填鸭式“鸡娃”,不仅透支了孩子的身体,导致许多孩子过早出现视力、脊椎、呼吸等身体问题。还因睡眠不足,损伤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导致成绩越补越差。孩子每日摄入知识量过剩,思考过少,根本消化不了。在国际学生评估中,芬兰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成绩中,屡次夺冠。芬兰的家长重视教育,但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把眼光看向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敢的品质。他们不去补习班,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户外运动和休闲阅读。因为他们相信,孩子的成长应该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视野、素质、品格、思维能力,这些比分数更为重要。而这些素养的形成,最终又作用力于应试的学习中。

“鸡娃”不如鸡己。好的家庭氛围会令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益。父母的兴趣、喜好、习惯,都会对孩子影响深远。如能将一些知识性学习内容放在彼此的对话中、游戏中,那么,效果远胜于补习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命能量是巨大的,每一个柔软的,弱小的个体,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快乐。终其一生,我们在奔跑追寻的其实是我们想象中的自己。“鸡娃”有度,花各有其妍,人各有其志。

【编辑:张靖】

  • 上一篇:跨越四十年的《新亭泪》|苏醒的音符
  • 下一篇:听到乡音,就找到回家的路|乡音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