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听到乡音,就找到回家的路|乡音未改

时间:2021-01-12

作者:阮桂君(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开设教育部慕课课程《方言与中国文化》。)

形容武汉人,是“不服周”;形容河北人,是“沾”。方言有时是情感的纽带,听到乡音的人们,哪一个不情绪起伏、心潮澎湃?听到了乡音,就像找到了回家的路。“老乡”与“老乡”之间的沟通,是感性的、精细的,是先人一步的。

推广普通话,“说普通话,做文明人”,并不意味着方言不文明、丑陋,要被消灭。普通话的确应该学好,但是没必要因此而唾弃方言,否则就是向相反的路去走了。2015年,国家开始推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个工程是要把地方方言基本的东西通过摄像、录音和手写的方式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这涉及到全国1000多个方言点、约100个少数民族点、100个濒危方言点。

很高兴的是,很多年轻人也开始认识到方言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起码在思想层面,我们现在学英语,也学普通话,同时也不排斥方言。作为方言区的人,还能主动保存、会说、传承。普通话就像正装,方言就像便装,各美其美,各得其所,并行不悖。

常有人感叹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说方言了,但同时又能看到方言的巨大黏性:在特定区域依然是核心的交际工具,像粤语,1亿以上的人在使用,闽南语也有近1亿人使用。最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B站、抖音、喜马拉雅、荔枝等社交网站和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与方言有关的作品,比如说方言歌曲、方言顺口溜、俗语谚语;还有一些专门去拍摄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并配上方言解说。这个现象让人欣喜。因为某些方言极具感染力,外地人也争相模仿口音或不由自主被“带偏”;一些影视剧中也有非常多有特色的方言,被认为能更好地传递情绪;人工智能助手也有方言版本上线,用户可以用方言与智能音箱对话,十分方便。方言传承下去,就是要有人说;不用,最多只能保存,而不是传承。没有人讲,方言就消失了。

一种方言代表的是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而千千万万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构成了华夏的文明和文化。中国各地方言对动作的不同表达法,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模式,也只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方言的表达,才能够立体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全貌。中国各地的方言再小,只要是一种独立的方言,它就是有价值的,它代表的是中国人不同地区的认知模式、思维特征和对世界的独特认识等,藏着文化基因的密码。反过来讲,任何一种方言可能是理解人类语言结构模式和功能、人类史前史以及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证据。

方言的词汇里,藏着特定区域的地理、人文环境的文化景观,这是普通话无法展现的。例如,宁波方言有“艾青饼”这个词语,指的是一种用艾蒿叶子烧出来的水和面制作成的饼状糕点,颜色是青色的,多在清明节那天用来上坟祭祀做祭品用,祭祀结束后,人们再享用该糕点。用宁波方言的读音,“艾青饼”同“念亲饼”,跟清明扫墓相契合。这种方言用词随着清明祭祀扫墓风俗的简化,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做这种饼来作为祭祀品了。

能想象吗,方言语音中,还保留了大量的中古以来的语音面貌。通过粤语,可以了解中古时期完整的入声系统;通过吴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系统的全浊声母;通过闽语的发音,还能窥视上古汉语语音的一鳞半爪。为何?因为方言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文化片段,大量的古词古语蕴含于方言口语之中,展现着地理和历史人文景观。

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文化思维,也体现在方言上。离开故土的人们在弥留之际,都希望能看一眼家乡的山山水水,看一眼家乡的鸡狗牛羊,听一句乡音,吃一口乡菜。甚至神志不清时,口里念念有词的还是儿时习得的方言。没有了方言,何处是吾乡?听到了乡音,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有一个非常质朴的观念,民族自信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它的前提是要有对家乡的归属感,连家乡都不爱,还能指望爱国吗。对家乡的爱,最原始的就是母语,就是乡音。“乡音无改鬓毛衰”,这种天然的植根血脉中的情感无法被替代,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放大来说就是对国家的认同。

【编辑:张靖】

  • 上一篇:“鸡娃”有度|童心稚趣
  • 下一篇:仍在时间规定中|无限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