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杨于泽
日前,武汉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这项示范工作显然是着眼于以文化消费促进构建双循环,推动发展。这事很有象征意味:文化可以成为武汉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具有推动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文化是生活和创造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生活意义的源头。文化除了拉动消费,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而在发挥作用之前,文化需要建设和发展。
武汉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创造,长期致力于“文化武汉”的建设,包括过去强调突出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武昌、汉口分别提出建设历史文化风貌区等。这方面各个层级已经拿出了若干规划建设方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比如汉口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及其利用,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的建设,都突显出武汉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加了武汉作为消费场景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文化也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它的外延有待于人们去拓展。何谓“文化武汉”?如何建设“文化武汉”?这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在知乎上,有个讨论题目是“武汉到底有什么文化?武汉可能发展什么文化?”,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武汉的文化内涵有共识,比如首义文化、红色文化、码头文化等;也有不少新见,有帖子专门谈“盘龙城文化”,认为它是“长江文明之根”,值得武汉好好做做文章。
找到城市的文化底子,确定城市的文化特色,做好从文化到发展引擎的创造性转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历史很悠久、文化很灿烂,但据若干具国际影响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机构的研究,国内城市包括京沪深这样的头部城市,都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这类结论背后有一个标准问题,比如他们说的文化机构偏重于交响乐团、歌舞剧团、电影制作机构之类,但如何将我们的文化包装起来、传播开去,有人乐于购买,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设“文化武汉”,不能抽象地谈论文化建设,把文化弄成一种玄学概念,文化应该是以明确的形式为载体,可以被消费被购买,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武汉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文化优势在哪里,需要加深认识;更难的恐怕是要找到好的路径和形式,让文化成为消费内容。比如音乐、舞台艺术甚至美术作品,传播的是价值观,但它们也有商品属性。对于武汉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来说,保护历史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做的大文章还在后头。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从已有的历史积淀、开掘“文化武汉”的内涵,还要强调着眼于建设,适应新的精神需求,建设新文化。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和,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
城市文化的创新,武汉已有先例,比如武昌在建设滨江文化商务区的实践中,近年增加了“设计”的内涵。武汉是一座“桥城”,桥文化也可以成为“文化武汉”的特色之一。武汉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综合实力在国内很突出,如何发挥其作用,有待破题。只要建设到位,文化向消费的创造性转化会“功到自然成”,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即在其中。
【编辑:丁翾】
(作者: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