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曾经是科幻作品最热门的题材,后来冷下来了;刘慈欣的《三体》是这个冷却过程中的一次回潮,但是没有改变总的趋势,就是人们其实对外星人这个话题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1981年创刊的《飞碟探索》,在2018年出了最后一期。
《飞碟探索》创刊号
爱好者们放弃了,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每5年发布一本,在2016年的第四本白皮书中,出现了前面几本没有过的内容:“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适时启动工程实施,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
今年4月,中国“天问一号”将在火星实施软着陆,降落一台火星车到火星表面进行时长90天的探索工作。
这是严肃的政府规划,说了就要做,“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已经实现,“地外生命信息探寻”当然也在计划内。
好啦,小说家暂时退下(以后还用得着你们),工程师登场。
地外生命≠外星人≠外星文明
如果把地球46亿年历史浓缩为24小时,那么,凌晨4时就出现了生命,即有机物分子;而要到23时40分,才会出现哺乳动物;到了最后一分钟,人类才在地球上诞生。
有了人类也不等于有了文明,人类出现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可是人类文明史最多也不过1万年。
可以推断,这个道理在银河系也是一样成立的,高等动物、高等文明不可能一夜之间出现。所以科学家们早有思想准备:一方面,向宇宙发射信号碰运气(后来不这么干了,因为意识到有风险);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在有生之年,如果能发现外星有机物,就很值得兴奋了。
换句话说,找到细胞,或者找到孕育细胞的条件比如水,这就是“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的重大成果。
至于更遥远的星系、更高等的文明、不可思议的智慧生物,那只能想想而已;而且一想就头大。比如著名科学家费米的悖论:“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其含义就是,那么大的宇宙(据推断银河系就有4000亿颗恒星),那么多适宜生命发展的星球,那么长的时间(138亿年),即便按照概率来说,也该有几百万个文明,其中起码有成千上万个技术发达可以做星际航行的,那么我们就该看到或者听到一些痕迹或者信号,可是“他们”在哪呢?整个宇宙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大寂静”。
破解这“大寂静”,需要获取更多的数据、发展更强的科学;地球文明的特点就是扩张和发展,那就先从太阳系做起,从“身边”的月球和火星做起。
希望寄托在木星和土星周围
月球上有没有生命已经基本搞清楚了,但月球将是人类星际探测新征程的重要一站,所以,宇航员拜访月球、从月球出发去更远的地方,以后会是常事。
至于火星,人类曾幻想火星上有人。好几个国家进行了火星探测,传回的好消息是已经确认这里有大气、有水;坏消息是,由于火星的质量比地球小一点,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的引力来“抓住”大气层。太阳风无情地吹走火星大气,火星平均每秒损失100g的大气,“就像小偷每天从收银台偷几个硬币”,几十亿年下来,火星大气层已经相当稀薄。没有了大气保护,火星失去了它的磁层,接着宇宙线和紫外线冲击了火星表面,然后水资源逃离到空间中和地层下,火星表面逐渐由温暖潮湿变得寒冷干燥又荒凉。
难道太阳系的生命线索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令人振奋的发现在木星和土星周围出现了。
木星有4颗著名的大卫星,1610年,当伽利略第一次把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对准木星时,就发现了这4颗卫星。如今,木星系统探测器就以伽利略来命名。“伽利略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表明:同地球一样,木卫二表面以硅酸盐岩石为主,可能有金属内核;表面可能有颇厚的冰层,与地球某些地区类似。探测器还发现,木卫二表面之下有导体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磁场。后来,科学家还发现了木卫二可能存在洋流和板块运动的一些证据,这至少证明木卫二内部活动相当剧烈。种种迹象表明,木卫二的冰层之下是庞大的液态水海洋,并且含盐量颇高。2013年,科学家还宣布在木卫二表面发现了黏土质矿物。
有机物、液态海洋、内部能量,这三大要素木卫二都有了。此外,木卫二表面的冰层还能保持其下庞大海洋环境的相对稳定。而木星强大的磁场也能为木卫二屏蔽大量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再加上可能存在的洋流和板块构造运动,实在是很难不让我们把木卫二同生命联系在一起。有科学家就说:“如果木卫二上没有生命,那才是奇怪的事。”
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科学家对木卫二生命的期待。2003年9月,“伽利略号”探测器在工作8年多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本计划让它停留在木星环绕轨道上继续运行,考虑到“伽利略号”并没有经过消毒处理,为避免“伽利略号”与木卫二相撞,导致后者环境污染并进而影响生命的发展,最终决定让“伽利略号”在尚有燃料之时一头扎进木星大气。勤勤恳恳工作8年之久的“伽利略号”就这样为人类的天文事业发挥了最后一丝余热。
和木卫二一样有希望的是土卫六,它有一个浓厚的大气层,气压是地球的1.5倍。“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在其大气层发现了甲烷,而甲烷是最基本的有机物。科学家们决定深入土卫六大气层进一步探索,为此发射了“卡西尼号”探测系统。结果概括地说就是,土卫六有浓厚大气,成分以氮为主;有丰富的地貌环境和活跃的地质活动(意味着有充足的内部能源);碳氢化合物含量颇丰,主要成分甲烷甚至已经形成了循环,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土卫六不缺的;有水,地表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但有液态甲烷海洋。2012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认为,土卫六地表下还有液态海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青年学者王乔琦在合作写的《地外生命寻踪》一书中不禁赞叹:“若果真如此,那土卫六算得上是孕育生命的理想之地了。”
《地外生命寻踪》欧阳自远 王乔琦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卡西尼号”探测系统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在飞掠土星第二颗卫星土卫二时,发现这颗卫星地表上的裂隙中喷出了一些羽状物。这首先证明土卫二内部蕴含大量能量,进一步的探测分析结果则更是令人喜出望外。这些羽状物的主要成分居然是水,另外还有一些碳氢化合物,这样一来,光是喷射羽流这一个现象就足以说明土卫二拥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了。
2017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土卫二具有生命需要的全部元素。《地外生命寻踪》认为,这称得上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历程中的里程碑了。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作者: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