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知道,镜头是最真实的。它可以真实地记录下一颗种子的发芽,一座火山的爆发。
它同样能够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情绪的涌动和迸发的力量,像一个感温器,即使碰触不到,也拥有温度的指数。
在红网三年,主攻民生新闻,我做得最多的事,是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透过镜头,乐此不疲地观察着大街小巷与行色匆匆的人群,记录属于湖南的人间烟火。
2018年的夏天,初入红网,我用1个月的时间踏遍了凌晨三点的长沙每一个角落。
我拍到了什么?50岁的萧岩,在长沙河东的各个网吧以卖凉面、鸡肉卷为生,每晚跑50公里,只想多卖一点凉面。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夜里与时间赛跑,多挣一点钱。与我沟通的时间,也只能是他卖完凉面从网吧出来的间隙。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最后回家时,他把未卖完的凉面全部送给了早起的环卫工人。拍下这个瞬间时,我的镜头止不住地颤抖。
58岁的廖振杰,是长沙市解放西路上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负责约200米长的街道卫生清理工作。在拍摄过程中,我与他一起等待垃圾站开门,一个小时里,我被蚊子叮了几十个包。那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工作了一整夜的廖振杰就坐在一根铁管上,扭曲着身体睡着了。看着他低垂着的头,一阵心酸冲淡了我所有的痛痒不适。
还有从下午2点半工作至凌晨的湘雅医院重症监护室“白衣天使”段佳;凌晨4点以后方能休息,每天都会喝上一支藿香正气水的建筑工人邓小林;对每一台来往车辆报以微笑,下班时脸都已经麻木的高速公路收费员们……
我一直相信,用心用情地去捕捉这些看似普通到尘埃里的“城市配角”,才能够感知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温度。而由红网的集体氛围激发出的记者的这一份热忱,让温度变得更加鲜明。
2019年,我们四赴怀化,亲历每一趟慢火车与沿途百姓之间发生的故事。哪怕汗水湿透衣裳,双手拍到酸痛,但我庆幸的是,这些没有空调、没有软座、逢站必停的绿皮慢火车,在我的镜头下,向读者展现了它独特的情怀。而第一篇稿件《湖南最后的慢火车①|7272次,没有这趟车 我们会穷一辈子》也让我获得了湖南新闻一等奖。
2020年,载着记者小队的车循着脱贫攻坚的成果驶向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我用影像串联起了壶瓶山下一家人的春夏秋冬。日复一日的拍摄并不枯燥,一家人在镜头前讲述多年的苦尽甘来,在一个个日常片段的记录中露出幸福的笑脸。这些都让我觉得,摄影记者的职业,不仅是热爱,更是一份向社会提供正能量的视角的责任。
从《凌晨三点的长沙》,到《湖南最后的慢火车》,到《咱这一家子》……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故事,每一次拍摄都让我久久难忘,无数次将镜头对准他人,折射出的也是我在红网的三年成长。
(作者徐士洁 系红网采访中心民生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