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无缘高考,却从炊事员“变身”企业总经济师 33年前,另一场考试改变他人生

时间:2018-06-11

中国江苏网讯 39年前,一位老知青因年龄错过了高考,现在这位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说:我无比羡慕那些能参加高考的人,回顾我这一生,我认为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大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高考,更要靠自己的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能改变命运。近日,紫牛新闻记者探访了这位1985年参加自考的老人。从单位食堂的炊事员到企业的总经济师,自考和学习带来的机遇,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3岁老知青回城,未来怎么办?

走进周培武在城南双乐园的家中,最先进入视线的就是一只木制大书柜,里面放满了很多文学和经济类的专业书籍,但他并不是一个“老学究”,也不是个守旧的人。

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他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电脑玩得很溜,和子女联系也用上了微信,就连很多年来下象棋的爱好也搬到了网上。

这些,或多或少都与他年轻时的那段经历有关。三十多年前参加自学考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自信,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9年,当周培武和妻子拖儿带女从连云港东海岗埠农场回到南京时,他已是个年届33岁,下放15年的老知青了。

回城的兴奋很快淡去,他要面对的,是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下班忙着柴米油盐,上班还是忙着柴米油盐——那时,他是南京一家企业的炊事员。

“当然觉得以后的日子就会这样度过,也没有太多想法,毕竟,先要养活老婆孩子。”

相隔十几年无缘两次高考

周培武不是不想参加高考,可是命运不止一次和他开了玩笑。

读高中时,他的成绩总是年级里的前三名。高中时的学霸总是引人瞩目,容易收获女孩子的芳心,之后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正是当时的同学。

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1964年高中毕业后,他与上大学的机会失之交臂。

到了1979年回城,正想参加高考,但对于他来说无可奈何,一方面因为单位不愿意放他去读书,一方面因为已经过了最初公布年龄线。

看来,只能先作罢了。这时,周培武在工作上倒是有了一些起色。

他喜爱文学,即使是在农场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读书。因为当时的条件,每读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他都会进行摘抄,记读书笔记。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都有,十几年下来,写满了几十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因为喜欢文学,他常给报刊投稿,并有文章发表。领导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让他当了厂长秘书。

这样看来,其实前途也算不错了,但周培武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梦。

为自考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1983年11月15日,江苏省举行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党政干部基础科、法律、英语、汉语言文学和经济管理五个专科专业。这在当时,对于像周培武这样无缘高考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珍贵的机会。他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报名参加自考。

周培武现在还保留着一张《自学考试报考费收据》,上面大字印着“人民币壹元整”,而上面的公章因时间太长已难以辨认。

当时每门课1元的报考费,跟现在的1元不是一个概念,还算一笔不小的支出。周培武说,这在经济上倒是没有什么负担,他所缺少的,是时间和精力。

回想复习备考的过程,周培武用了7个字——“难以言表的艰难”。对于他参加自考,单位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也就是说,该干活就得干活,该加班就得加班。

每天从单位回来已经很累,家中还有正在上小学的一儿一女要照顾。周培武只能每晚苦学到夜里两点多,只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五点半又要起床上班……每次备考三四个月,就这样周而复始。好在妻子从高中、农场一路相随,知道他的梦想,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在听他讲述这一段的经历时,紫牛新闻记者能够感觉到他对白发妻子的感激。

周培武报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共十门课程,全部拿到考试合格证书后,就可以领取到省自考办和南师大颁发的毕业文凭。

“半部论语治天下”通过考试

让周培武感到自豪的,是所有十门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花了总共十元钱的报考费,全省第二批领到了自考毕业证书,还得到了单位的150元奖金。

记者查阅到一份全国自考办公布的数据,截至1985年下半年,全国参加自考的总人数为458万余人,而到1987年上半年拿到毕业证书的,总共仅24万余人,比例只有5%左右。可以说,他的考试效率是很高的。

当然,“学霸”并不是天生的。

除了因为爱好文学,一直以来的积累派上了用场,他还有一套自己独创的“考试秘笈”。

自学考试每门课只要过线就可拿到这门课的合格证书,于是,周培武用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策略。

每门课的复习材料,他只精读一半,再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另外一半内容也能答对一些。每次考试的分数总能超过合格线,屡试不爽。

这虽然是一种方法,却不能完全称之为“捷径”。这意味着,对看书的一半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并尽量多拿分。

为了做到这一点,周培武自己整理课程的脉络和要点。针对每门课程,他都要在几张地图那么大的白纸上整理成表格。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表格包括朝代、作者、时代背景、总体情况、作品特点等。蓝色、红色的笔迹交错,密密麻麻。

这样的知识表,家里挂几张,办公室里也挂几张,只要有点时间,都花在上面了。

在46岁的时候获得本科文凭

之后,周培武经历了在外人看来像是“开了挂”的人生。

当然在这背后是他不断的学习与考试。他说,正是由于自学考试给了他公平竞争的机会,并且得到了成功,使他“恢复了对人生的信心和希望,获得了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力量。”

在得到自考文凭后不久,他逐步被调到管理岗位。1987年,周培武开始担任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对于自考学历,他并不满足,坚持三年时间,参加经济管理专业的函授学习,修满20门基础和专业课程。在46岁的时候,获得了本科文凭。

因为工作所需,周培武在经济管理领域不断学习,多篇论文被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选用。他破格获得高级职称,1998年开始担任企业总经济师,并一直干到退休。

与记者一起翻阅这些老材料,回顾自己的过去,周培武感慨颇多。

在他几十年的经历里,考试早已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而是和他人生中其他经历紧紧交融在一起,改变了他的人生。

周培武说,自学考试虽然不易,但这和人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不能被它们难倒,要自己摸索出办法对付。“人一辈子不能被难关吓倒,你只要想办法总能过,我就是这样想的。”

对于眼下的“高考能否改变命运”的讨论,周老说:高考对人生很重要,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要珍惜,要为之奋斗。同时高考只是个起点,考得好固然可喜可贺,但并不是万事大吉,还需要更加艰苦的攀登;考得不好,并不等于人生就完了,只要不断奋斗,人生将会由自己书写。

  • 上一篇:托运铝板“损坏惨重” 德邦物流只愿看照片定损赔偿
  • 下一篇:南京长江五桥采取“桥+隧”连接方式 “蛟龙” 装“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