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从实验室到市场,被称作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而新型研发机构则让科研成果转化进入加速度。南京市建邺区通过多种路径瞄准以科技服务业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主导产业的特点,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狠抓“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加快创新名区建设,为全区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焦高端,围绕“两落地、一融合”筑巢引凤
科技创新是国家崛起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傲然挺立的资本。任何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形成产业,才能使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而要形成产业,必须有一个适配的接口,“两落地、一融合”恰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6月1日,建邺区组织召开新型研发机构集中签约仪式,建邺高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西北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既是该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创新名城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积极落实市委1号文件的具体举措,也是“两落地、一融合”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际体现。
通过几年的努力,建邺区为“两落地、一融合”筑巢引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区新增企业5756家,总量达到3.2万家,其中新增规上企业78家、新入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3亿元,两年连续跃上两个百亿元台阶,特别是金融业已经在全市独占鳌头,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建邺区金融业已超房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科大讯飞南京区域中心、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台湾彰化银行大陆子行、苏宁银行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影响力高、区域辐射力大的龙头企业接续落户。”建邺区负责人说,金融业强大的资金支撑,为“两落地、一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校地联动,高标准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建邺区用真情“引凤”,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锻造新型研发机构品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邺区组织园区和企业进高校,开展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组织高校进园区、进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主动落地。区主要领导已多次带队走访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就新型研发机构、重大成果落地进行深入交流对接。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有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6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省“双创计划”人才32名,市级计划入选者250余人,科技创业家18名,创新型企业家14名。人才企业中21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5家在新三板上市,1家在创业板上市,10家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高端人才量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将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建邺区聚焦创新政策生态链建设,以校地、校企融合发展为抓手,制定“两落地一融合”扶持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建邺区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扎根落户。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载体、新落户的省入库企业、外地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融合发展,科研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高新技术向产业渗透、融合,让科研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建邺区紧紧围绕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致力集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目前,与南京大学共建的江岛环境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已完成落地,南京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也通过市级备案认定,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创新中心、南京工业智能器件创新研究院、南京信大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也在积极推进。
2017年以来,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天辰海洋工程技术股份公司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原力动画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省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营业收入180亿元,约占全区GDP的44%,其中年产值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3%。高新企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几年科技贷款投放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17年科技贷款投放额近6亿元。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截至目前建邺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0家,近3年来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今年一季度该区组织第一批次18家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已明确申报意向企业达到80家。
随着“两落地一融合”,建邺区更加注重产业科技创新,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优化经济形态带动产业效能提升,以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刘 臻 陈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