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南京一女子50多天被骗150多万元 警方揭秘电信诈骗“三部曲”

时间:2018-07-23

“我以为他们真的是公安,我觉得他们是来帮我洗刷罪名的。现在我该怎么办,在外面借的钱怎么还啊……”7月18日,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在民警的搀扶下,市民王女士(化名)哭着瘫坐在椅子上。

5月3日至6月25日,62岁的王女士遭遇电话诈骗,在50余天里先后向对方汇款超过150万元,直到骗子确信她已无钱可骗将其拉黑后,她才恍然大悟。此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王女士退休前在社区工作,接触过防范电信诈骗的常识,甚至还给居民做过防骗宣传。这样一位市民,为何会一步步陷入骗局?记者试图通过王女士自述、警官点评,揭开电信诈骗的三部曲。

第一阶段:从莫名其妙到将信将疑

5月3日,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对方自称是“江苏省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并声称王女士的身份证在上海办了一张手机卡,群发了大量诈骗短信,已被多人举报,目前,管理局已将情况反映给上海市公安局。

“我退休后一直在家,根本没去过上海,怎么会去上海办手机卡?更不可能去发什么诈骗短信。这个消息让我感到莫名其妙,连连否认,一再问对方是不是弄错了。”王女士对记者说。

发现王女士自辩,骗子将电话转接到“公安局”。

电话接通后,王女士向“警官”辩白,对方告诉王女士,这个事问题不大,具体情况还会核实,有可能是王女士曾经丢失过身份证或身份证的复印件,被坏人利用了。

王女士回忆说,接下来,对方声称查出其名下的银行卡涉嫌诈骗案件,有200万赃款汇入其名下银行卡。王女士的心又悬了起来,“感觉跟坐过山车似的,我开始嘀咕,是不是哪一次我不小心遗失了身份证复印件,被骗子拿到用来实施诈骗?”

警方点评:不知不觉间骗子已经误导王女士的思维,让她下意识地认为是有人冒用她的身份信息,而没有去想对方到底是不是“警察”。

第二阶段:从手足无措到孤立无援

接着,骗子又放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告诉王女士,为了办案需要她不能对外泄露一点案情,否则将以泄密罪判刑7—10年,并令其立即找一家宾馆接受“民警”指令。

“我就在外面找了一家宾馆。然后,他们通过微信给我发送了一张‘通缉令’和两张‘警官证’照片。我当时就懵了,照片上的通缉令格式规整,还盖着公章,上面我的信息也十分准确,怎么看都像是真的,而且还有两张警官证照片。”王女士情绪激动地说。

“我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王女士孤身一人在宾馆里手足无措,大脑空白,内心笼罩着深深的恐惧。

警方点评:嫌疑人会通过声色俱厉的语气,让受害人彻底相信自己卷入一个重大案件。为增强恐吓效果,嫌疑人会让受害人登录提前设计好的虚假政法机关网站,让对方查看所谓的“通缉令”,或者直接将假通缉令通过QQ、微信发给嫌疑人。

第三阶段:从深信不疑到落入陷阱

对方告诉王女士,他们愿相信王女士跟案件无关,很可能被他人盗用信息,也是受害人。绝望中的王女士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表示将完全配合调查。

“我在他们的指令下,开通了网上银行,毫不怀疑地一次次向他们汇款,在50多天里一共汇了150多万元。每天下午6点,还要向对方汇报自己一天的活动情况。这150多万,一部分是我的,多数都是亲戚朋友的。我按照他们的要求,想了多种办法和说辞去借钱,最后实在没处可借了。我对不起他们啊,我怎么这么傻,这笔钱我可怎么还啊……”王女士连连捶头,悔恨不已。

警方点评:在这一环节,王女士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根本没有关注整个事件是否是真实的,关注点的不同,让她按照骗子设计好的骗局,一步一步落入圈套。

刑警支队反诈骗中心有关人士表示,在警方不断地宣传防范和持续打击下,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但总的来说还是分为骗取信任、震慑恐吓、遥控转账三步。警方再次提醒市民:一定要捂好自己的钱袋子,牢记警方绝对不会通过电话办案,凡通过电话等方式声称资金审查或要求汇款转账的,请一概不要相信,防止上当受骗。

本报记者 朱静 本报通讯员 刑侦宣

  • 上一篇:泰兴地方海事汛期在通航水域隐患处设标
  • 下一篇:工人踩着滚烫钢筋焊接 鞋底烤软汗水流到“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