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家风,就是一代一代一言一行的引领和渗透。在我家里,有一些老物件不说话,却在无声地诉说着我家的家风。看见这些老物件,长辈们的话音犹在耳。”在众多投稿中,记者采访到这位家风传承人王世虎,听他娓娓道来他家的家风故事。由江苏省文明办指导、扬子晚报和江苏省文明单位宁波银行南京分行共同主办的“感恩南京家风传承人寻访”活动正在进行。如果您有家风家训的构建和传承故事,欢迎您和我们分享。
“无偿献血证”让爱心代代相传
“家风不必通过刻意传授,通过耳濡目染便能心领神会。”每一个初进王世虎家的人,都会被客厅悬挂的一幅字画所吸引,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每一个都写得遒劲有力,直欲破壁而出。“这四个字,是我高祖父的杰作。高祖父生前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妙手回春,而且医德高尚,仁心仁术,从来不收穷人的看病钱,为此,乡亲们都非常尊敬他。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家乡,高祖父不仅主动去给伤员看病,更连夜进山采摘草药,送给战士们路上使用。”
王世虎说,高祖父生前没有其他爱好,除了钻研医术救死扶伤之外,闲暇时光就喜欢舞文弄墨。临终前,高祖父特意写了这幅字,告诫子孙后代们:人生在世,要少一些贪念,多一些慈悲,吃亏是一种美德,要多奉献,少索取,做人做事都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
在高祖父的影响下,王家的后代赋予了这种“奉献”的精神以新的形式和内涵: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坚守一项“爱”的约定,每年自己生日、国庆节或工作中取得了成绩的时候,都用献血来激励自己。“全家人义务献血,还得从我的父亲的一次意外说起。父亲年轻时,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失血过多,当时医院的血库不足,母亲急得快哭了。正在全家一筹莫展之时,一名病人家属得知后,主动献血,才挽救了父亲的性命。从那天起,父亲便决定,每年定期去义务献血,把‘爱’传递下去。”所以,在王世虎的家中,有厚厚几叠“无偿献血证”,王世虎激动地对记者说:19岁生日那天,他还惊喜地收到了血液中心寄来的精美卡片:“我们以生命的名义,感谢您的奉献!”那一刻,他由衷地感到了生命的崇尚和奉献的光荣。
“无形戒尺”正家风
王世虎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虽身为“文化人”,却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为此,爷爷特意找人做了一把紫檀木戒尺,并在上面刻下家规:“凡我王氏子孙,做人忌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做事忌无诚、无信、无礼、无节,如有犯者,重责二十。”
王世虎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全家人经常吃不饱饭。一天,爷爷和奶奶出去工作了,忙到中午都没回家,弟弟妹妹们饿得大哭,大伯没办法,就跑到镇上的公社偷了一些粮食。回家后,得知此事,爷爷当即拿出戒尺责罚了大伯二十大板,双手都是血,然后亲自押着他去公社认错。爷爷挥舞着戒尺说:“穷,并不可怕,做人必须要有骨气!以后谁再做偷鸡摸狗的勾当,我手中的戒尺可六亲不认!”
正是在这把戒尺的“鞭策”下,父亲兄妹几个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出类拔萃。如今,爷爷的紫檀木戒尺被“供奉”在客厅的香台上,早就不再行使它的特殊使命。但是,每年春节或中秋吃团圆饭时,家族所有人都会对着紫檀木戒尺鞠三个躬,那不仅是对爷爷最深切的缅怀,更是内心深处对戒尺的一份肃穆与礼赞,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们:无论何时,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的心中都要有一把“无形的戒尺”。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义之财绝不取,警惕高利诱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紫檀木戒尺、献血证这些普通的家庭老物件,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斑白破旧,但是却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王世虎家族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家风寻访”期待您分享
聚焦文明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如果您有家风家训的构建和传承故事,欢迎分享。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8年12月18日。
征集方式:
1、发送到邮箱:nbyhjf2018@163.com,请在电子邮件标题上注明“家风寻访”字样,以及姓名和联系方式;
2、发送手机短信到18001590068。
扬子晚报记者 丁小叶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