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镜恺年轻时的照片。
江苏省慈善总会出具的100万元捐赠证书。
这两幅书法作品出自林镜恺之手。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卞拥军 王小芳 冯可)100万元,对于一位生活节俭的退休老人来说,几乎是全部积蓄。南京81岁的林镜恺老人生病住院期间,在病房里召集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决定拿出100万元用于资助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的贫困学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昨天上午,100万元捐款已经到账。老人说,“这笔钱交给扬子晚报使用,委托江苏省慈善总会管理,我们全家都非常放心。”
5月5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接待了一位来访读者,他叫林刚。他说,今年4月,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林镜恺因病住进了医院。五一期间,老人将夫人宋月芳和三个子女叫到床前,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他提出把自己账户里的100万元用于建立慈善基金,资助入围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的贫困学生。
林刚告诉记者,父亲林镜恺是江苏建达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退休工程师,母亲宋月芳是南京市规划局的退休员工。“100万,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字。但父亲常说,道德无根能树人,他的安排,无疑是最有意义的。”
林刚说,这100万是父母亲一辈子的积蓄。“21年前父亲退休,当时退休金只有800-900元,现在有3000多了。我父亲不爱抽烟喝酒,就爱写书法,平时几乎没什么消费,有了钱就存银行。”父亲捐资助学的心愿,林刚全力支持,“我自己在贸易公司工作,两个妹妹也都过得还可以。听到父亲有这个心愿时,我其实很感动,父亲有这样的境界,是我们全家人的榜样和骄傲。”
5月7日,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董啟彬、扬子晚报副总编戴平前往南京鼓楼医院看望林镜恺老人。见到有客人来,老人家情绪很不错,病房里不时传出笑声。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唯独喜爱练习书法,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买纸和笔。看到扬子晚报上的好作品,还会剪下来收藏。”
每次看到助学报道,老人都非常心疼贫困学生。他说,自己和老伴都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希望这个基金能够每年提取5万元,帮助10位家境贫困的学子,连续资助他们四年。“这样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不用总想着打工赚学费了。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假使这个时候不把这个事情决定了,恐怕将来没有机会了。”
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董啟彬说,老人家高风亮节,夫人、子女都同意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慈善总会一定会帮助运营和管理好这笔基金,并且不提取任何管理费,实打实地做好公益慈善。老人家所说“道德无根能树人”,是他对子女的教诲,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家风。
■链接夫唱妇随贤伉俪
“我们也青春过,把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在《中华文库专家名典》上,记者看到林镜恺老人的简介:193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毕业于同济大学,退休前任江苏建达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986、1987年度获驻喀麦隆大使馆援外先进工作者称号。主持完成陕西省体育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等多个部、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其中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工程获得“鲁班奖”,写有《西安地区冬季大面积外贴面冷作业施工》等专业著作。老人说,“工作被社会认可,就是给祖国对自己培养和教育的回报。”
林镜恺老人的老伴宋月芳毕业于哈尔滨大学建筑专业。与林先生携手了一辈子,她完全支持老伴的善举,“其实早在年轻的时候老伴就有资助贫困学子的心愿,现在有了积蓄,也是实现老伴心愿的时候了。”
看到记者正在拍照,林镜恺老人笑着跟大家说:“不要把我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模样登在报纸上吧,不要影响了报纸的画面。”老人家露出慈祥又可爱的笑容,“我们也青春过、也阳光过,也有过美好生活,就把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