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南京老旧居住区改造淡化“面子”更重“里子” 小区“微更新”,更贴居民心

时间:2019-05-15

中国江苏网讯 老旧小区出新,除了“齐刷刷”的旧貌换新颜,另一种“零敲碎打”的“微更新”模式正大受居民欢迎。记者近日在南京市多个小区采访发现,多个社区把有限改造资金用在“里子”翻新上,赢得了居民的口碑。

功能蝶变,地下室成党群活动中心

“这里社区功能很齐全,我不舍得离开。”78岁的张翠琴老人卖掉了南京燕子矶街道幕府山庄6楼的房子搬走大半年,最近新买了小区一楼的房子,又搬了回来。她最开心的是,社区把原来的出租用房改造成了“老年人之家”。幕府山庄是2000年建成的拆迁安置小区,2016年经过一轮出新,如今外观又变得陈旧了。但让这里居民“恋旧”并津津乐道的,是其“里子”的不断翻新。

这一70余幢楼的大型小区仅几幢楼有地下室。“僧多粥少”,居民先到先得各自圈地,地下室堆满了杂物。去年,燕子矶街道和幕府山庄社区开展强力清理,得到了周边居民大力支持。拆完了做什么?47幢的地下室打造成“党群之家”,每个隔间功能明确:党员学习、图书阅览、居民健身……党员志愿者徐燕红说:“这一改造居民很认可。不少人每天来这里打乒乓球、下棋,周末时更热闹。党员志愿者排班担任管理员,管好环境和秩序。”

燕子矶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他几处地下室也正在设计中,残疾人之家、儿童乐园、社区图书馆年内都会亮相,供社区党员、群众在这里交流、学习、休闲,将成为社区居民的另一个常来常往的“家”。

创意植入,垃圾中转站变社区书屋

淡化“齐刷刷”的整体出新改造,推进百姓眼皮底下的“微更新”更体现基层治理的智慧。栖霞区燕华花园是一个经适房小区,卫生死角多、杂物乱堆、毁绿种菜……公共空间管理一度是个大难题,燕华花园社区党总支委员程永迪介绍,小区去年启动“七彩微花园”项目,从居民中推选“园主”,认领卫生死角和闲置空地。如今,各式花草点缀了小区,更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

4月17日,秦淮区洪武路街道龙王庙社区举行第三届微公益项目展示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设计的小区微更新项目亮相,逐一接受现场居民评头论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宇飞设计了《“植”家》方案,计划对火瓦巷45号小区的入口、花坛、车棚进行改造,规整杂乱现状,增添绿化景观,为居民“种植”一个家。刘若曦同学设计的是《彩虹桥》,用彩色颜料装饰了小火瓦巷3号公共空间的管道,扮靓小区入口,提升了社区活力。

在主城区,城市空间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变,城市更新更加关注零星空间、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南京市去年重点推进了35个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让居民在家门口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在秦淮区南航社区的西北角,曾有一个垃圾中转站,周边卫生状况很差,平时居民都是皱着眉头绕着走。社区请来设计师,通过“化茧成蝶”的巧妙设计,把这里打造成了供居民阅读、休闲的“时光书屋”。这一项目获得南京市2018年度“微更新、微幸福”项目一等奖。

思路出新,不重外表重“内涵”

没有大刀阔斧的动迁建造,只有“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南京秦淮区的慧园里小区在微更新修缮中找回了“民国味”,与居民商量着办的治理模式和睦了“邻里情”。洪武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区功能上最大的改变是腾空6间公房,将植入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届时助浴间、洗衣烘干间、助餐小食堂一应俱全。这一学习上海西成里的做法获得了百姓广泛认可。记者注意到,随着南京市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整治出新正走近尾声,今后整齐划一的大修大补不会成为常态,而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的微更新才是对症下药。

南京市党政代表团日前考察上海,特意考察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小区——徐汇区的田林十二村,学习小区治理经验。初进小区大家都觉得其貌不扬,抬头一看各种管线都没有下地,只是用粗的软管简单整理归并。但仔细观察,小区“里子”的智慧化程度却令人惊叹——进门刷脸、窨井盖缺损自动报警、家中漏气自动报警……田林十二村不重外表重内涵的改造给南京市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明确了下一步老旧小区整治原则:坚持整治经费多元化,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业主的边界,遵循“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采取市场化手段,明确支出分担,切实形成各方职责共担、共建共享良好格局。

南京一名分管城管工作的街道副主任告诉记者,像上海的田林十二村、西城里这样的改造模式,不过分注重外表颜值,更关注民生需求、功能提升,更强调居民自主参与、共建共治,这一思路会在今后的小区出新整治中被不断深化和拓展。

记者 仇惠栋

  • 上一篇:男孩挂在14楼外大哭 脚下突然冒出“蜘蛛侠”
  • 下一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南京“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