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海安:以文聚力,逐梦前行

时间:2019-11-12

中国江苏网讯 从青墩先民筚路蓝缕,到三塘十景如诗如画;从七战七捷红旗漫卷,到工业明星闪耀苏中……不久前,海安博物馆新馆建成,漫步其间,仿佛走进了6000年的时光隧道。这座投资超亿元的博物馆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公馆相连,已成为海安的文化新地标。

依托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运河,海安精心打造公铁水联运的“枢纽海安”名片。如今,该市正聚力打造另一张名片——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也是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说,海安是青墩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体育文化等文化资源,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以优秀文化凝心聚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逐梦前行。

兴文化,海安敞开胸怀纳百川。走进海安“523”文化产业园,如同走进一座文化大观园,威武壮观的兵马俑、远古的青墩陶斧、尼罗河畔的风光、古老的玛雅文化雕塑与现代3D画作跨越时空阻隔,交汇碰撞,融为一体。总投资10亿元的文化园取名“523”,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南通唯一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这里以美术文化为核心,以人文景观旅游为载体,已吸引100多家商户和众多艺术家入驻,先后举办50多次高规格艺术展览,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海安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区镇目标责任考核,从去年起,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引导资金,并建立财政、规划、税务等多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共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华志刚说,目前,海安已建成11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南通第一;在建或拟建文化项目50多个,今年有12个项目列入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保持县(市、区)第一。

“没有溪水,河流无以壮大;没有你的幸福,我们无以为家……”8月19日,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由海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选送的歌曲《蓝天下》荣获优秀作品奖。这是继歌曲《我们的中国梦》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后,海安再次斩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项。

“五个一工程”奖花开二度,是海安持续推进文艺精品生产结出的硕果。近两年,该市共审核确认扶持文艺作品91个,发放扶持资金160余万元,奖励文艺作品项目298个,发放奖金180余万元。目前,反映海安连续32年选派优秀教师赴云南宁蒗支教事迹的电影《海安舅舅》已经杀青;展示“苏中刘胡兰”——高凤英壮举的大型舞台剧《碧血幽兰》已完成文本的第四次修改;“联抗”题材电影剧本《望海潮》正在创作中……

悉心打造的文艺精品并不只呈现于剧院和礼堂,海安通过“海陵之夏”“红红火火过大年”“行万里路进千家门”等多种形式,将它们送到田间地头。“现在我们不缺吃不缺穿,就盼着有更多的文化活动来充实生活!”看着送到家门口的惠民文艺演出,海安滨海新区建场村村民王维富高兴得合不拢嘴。

文化浸润,潜移默化间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原来书店还可以是这样子。”走进集大型书城、教育培训、科技体验、红色展览、文化创业、品牌服务于一体的泛书房,很多人忍不住感慨。这座近2万平方米的“魔方式”文化体验平台由海安本土企业慧源集团倾力打造,董事长贲友兰从摆书摊起步,成长为全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民营实体书店掌舵人,一直坚守在图书行业。她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阅读需求,我希望以书为媒,让三百六十行,行行进书房。”

在乡村,一位老人也在为满足乡邻们的阅读需求坚守。1978年,从雅周供销社退休的顾昌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家庭文化室,41年来,他省吃俭用,累计投入40多万元,持续在乡村播撒文化种子。据统计,海安已建成农家书屋231家,其中省五星级示范书屋4家、市四星级示范书屋82家。仅在雅周镇,就有3000多村民在读书中找到致富路。

“文化聚力,海安干部群众已形成‘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见奖杯就夺’的精气神。”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荣贵说,看不见的力量助力海安追赶超越,从曾经的南通“小六子”变身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连续7年在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记者 徐 超 陈 明

  • 上一篇:“蛟龙”号载人深潜英雄集体:“龙”潜海底,刻下中国深度
  • 下一篇:南京市江宁区税务局扶持小微企业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