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江苏造”

时间:2017-05-09

在毕飞宇心中,他比马云还“富有”。

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毕飞宇是从江苏兴化走出的作家,从他的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哺乳期的女人》《玉米》等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的故事。我们也能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中,感受到独特的江苏文风。在江苏发展大会召开前夕,记者与毕飞宇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说,能够有今天的小小成就,得益于江苏和谐的文化生态。“谁要是破坏了这个良好的生态,一定会被江苏文学所唾弃。”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蔡震

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一直很高,要对得起江苏两个字。

——毕飞宇

江苏带给我自豪感

说到“江苏”,毕飞宇说自己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小时候总感觉江苏没有北京和上海那样有名。倒是父亲走过许多地方,从他的口中知道,江苏比起外面还是要富裕一些的,顿时有种自豪感。”

成名后,毕飞宇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每当介绍我时,前面一定会先说江苏作家,此时的自豪感最强。这是因为一代代的江苏作家,为江苏文学置办了一个好家当,让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尊重。”

故乡在毕飞宇眼中是文化意义上的故乡,他停顿了一下说:“如果我不是江苏人,我没有生活在江苏,我的文学风貌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假如把我作品的名字盖上,读者也会知道这是江苏作家写的。讲究文本、讲究文笔,精益求精,是我们江苏的文学传统。”

让毕飞宇感到骄傲的,还有江苏的发展环境。“一开始,我就站在了高原上。有人认为江苏文学强,新人难出头。 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有利大于不利,有人看不到这一点。”毕飞宇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去北京现代文学馆领奖,颁奖的是著名作家高洪波,“轮到我时,他特地抬起头对着全场说:他是江苏人。当时我一愣,前面领奖的作者都没提来自哪个省份,后来才知道这话的含义。我觉得可能是江苏在他心中格外重要,所以他要强调一下。”

江苏二字从此在毕飞宇心中扎根更深,“虽然我不是很高产,但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一直很高,要对得起江苏两个字。”

感觉自己比马云还富有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过,毕飞宇发表一个短篇,动静如同一个长篇那么大,不好,决不拿出手。

没错,这是毕飞宇的誓言。“如果有一天听到说:老毕写得不好,那可能。如果说老毕瞎写了,那几乎没可能。”毕飞宇语气很坚定。

毕飞宇说,他最要感谢的是他的父亲,“他是语文教师,小时候每天看着他在灯下批改作文,那个认真劲,没法形容。”不过,父亲始终反对他写小说,直到现在也是。

毕飞宇父亲反对的原因是他觉得写小说没用,希望儿子能够做点学问,最好能进高校。毕飞宇说他去南大,总算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当教师、写小说都不是发家致富的一条路,但毕飞宇说他比马云富有,“在我心中天下最宝贵的财富比银行里的存款数字重要得多,我的读者就是我的人生储备,这笔财富将来会更多。”

不粗制滥造就是对江苏的兢兢业业

2011年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聊起这事,毕飞宇称并没有心理准备,“当时出版社报了项目,我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推拿》是一个小题材,而以往茅奖获奖作品都是宏大题材。他表示,要感谢茅奖评委会对评议标准的改革,让江苏甩掉了“长篇不行”的帽子。“甩掉后,特别爽!”毕飞宇补充道。

谈到当今江苏文坛,毕飞宇认为,江苏文学大军老中青三结合,阵容强劲,势力庞大。“特别是近些年,老作家焕发出青春活力,周梅森、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创作精力旺盛。我觉得江苏作家生命力非常长,影响力久远。我感到我还年轻。前面永远有榜样,永远有目标。”

毕飞宇认为,管理好自己就是对江苏最好的报答,“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江苏造’,都洋溢着江苏气息。我的文字不可能是莫言、王安忆,我的语言风格就是江苏风格。不粗制滥造,就是对江苏的兢兢业业。作家的工匠精神,是我一生的追求。”

毕飞宇还特别提到江苏文坛多年来的和谐氛围,“江苏文学生态一直很安宁,我们都很受益。如果谁要是破坏了这个好的生态,一定会被江苏文学所唾弃。”

  • 上一篇:苏州截获60吨 来自河南的“脚臭盐”
  • 下一篇:期待微软和江苏更好地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