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沈向洋在聊天中不时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很有亲和力。
“江苏发展大会,一定回国参加!我正在订机票。哈哈!”沈向洋一开口,就表现出完美的执行力。
生长和读书都在南京的沈向洋今年51岁,两鬓微染霜。作为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忙碌的工作让他说话的语速“快得像个机关枪”,但很少有人会因为他的忙碌而感到被怠慢,反而觉得他极具亲和力。难怪大家都评价他:智商和情商双高。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
每次回家乡都看到江苏不断发展,非常感慨,非常高兴。
——沈向洋
人工智能是人类助手,而非对手
“我是1996年加入微软的,当时进的是9号楼的微软研究院,盖茨在位于8号楼的总部。人们常说,你的重要性直接体现为与领导的距离,所以微软研究院很重要。”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与微软一款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颇为相似。
沈向洋刚从中国深圳开会回来,他对记者讲起,他在深圳和一家手机公司的CEO在茶馆喝茶,“服务员听说我是微软做‘小冰’聊天机器人的,非常激动,马上掏出手机给我看她和小冰的聊天记录。哈哈,非常有意思。‘微软小冰’诞生三年了,目前用户超过4000万了。”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伴随着阿尔法Go在围棋界的所向披靡,“机器是否会最终取代人类”已从科幻小说演变为严肃的讨论。而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的微软,比起人类的对手,更热衷于开发人类的助手。“早在几年前,微软便提出了情感计算框架,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产品都应该考虑在智商之外引入情商这个新的维度,重新定义人和人、人和机器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不是用来打败人类的,而是帮助人类更好生存。”这是沈向洋和微软“人工智能”中长期规划的目标。
14岁考进东大的“超级学霸”
美国国家工程院今年2月8日宣布2017年新晋院士名单,沈向洋作为外籍院士名列其中。当选理由: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的突出贡献、以及在业界的研发和领导力。
“很荣幸得到美国工程师的最高荣誉,得到同行的认可。”沈向洋感谢一路走来给他启发、给他平台的良师益友。
沈向洋出生于南京溧水区和凤镇,1980年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入校时只有14岁,是当时全校最小的学生。”东南大学仪器工程科学学院程向红老师回忆说,“他花在学习上时间并不多,但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在沈向洋的老家和凤镇孙家巷南圩村民印象中,沈向洋是一个吃苦耐劳又孝顺的人,即使再忙,每年都要抽空回来祭祖、看望亲人。
回忆起故乡,沈向洋的脸上露出孩童般顽皮的笑容:“那时候条件真的艰苦,每天上学,都是一个肩膀挎着书包,一个肩膀背着板凳,但现在回忆起来,全是美好的。我现在看到城里长大的孩子,反倒是很同情他们,哈哈!”
提到小时候父母的要求严格,沈向洋十分坦诚:“我妈妈更为严格,有一次我考了第二名,妈妈叫我坐下来,语气既平和又严厉:‘其他同学回家还要挑猪草放牛,你回家什么事都不做。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想想,确实应该更认真。我那个年代,勤奋和努力似乎不用质疑,可我现在无法要求我在美国的子女,他们好像和我那个年代不太一样。”
微软与江苏一直有非常好的合作
“微软和江苏一直有非常良好的合作,更不要说在江苏招到很多很棒的人才在微软工作,他们都非常优秀,我很为他们自豪。”谈及江苏,沈向洋感到自豪。
微软与江苏的合作一直在推进——2003年,微软中国南京分公司落户南京;2006年,“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落户南京高新区;2012年,微软设立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无锡中心;2013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建立苏州分院;2016年6月,微软与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引入“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重点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
沈向洋说,在微软公司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和蓝图中,中国市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微软也很希望在北京之外的中国其他城市再建一个研发基地,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明显,希望双方能在软件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发展双赢。
“江苏人杰地灵,出过很多状元,可谓‘人文江苏’,现在发展更加全面,更是‘科技江苏’。”语速飞快的沈向洋放缓语速寄语家乡,“我每次回家乡都看到江苏不断发展,家乡人幸福地生活,非常感慨,非常高兴,祝家乡越来越好!”说完这句,又觉得还不够,主动要求用家乡话再讲一遍,“大家好,我是沈向洋,出生在南京溧水,祝福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