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最后”的铁路电报员

时间:2018-08-28

本报记者 赵 影

拿起一摞厚厚的电报,在城市间穿梭投递。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只是存在于电影里的桥段。在通讯业发达的今天,电报已经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廖会娣来说,发报、收报是她最为熟悉的工作场景之一,报务员的工作她一干就是29年。

下午5时,在南铁南昌通信段南昌通信车间的电报所,廖会娣即将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晚上甚至凌晨也会有电报传递,所以24小时都需要人员值班。”廖会娣边说边开始整理一些电报材料。记者看到,有一封关于乘客在列车上突发疾病的电报。这封电报由列车长手写,然后交由车站的站务员传递给电报所,电报所将情况通知到外省的电报所和列车前方各站。

“每封电报要经过自检、互检、总检3个环节核对,确定收报单位、电报号、等级、受理时间和电报内容等全部正确后,才能进行发送。”自1989年进入电报所以来,廖会娣每天都要重复这些繁琐枯燥的环节以保证电报的安全传递。“每年春运和暑运期间,电报的传递更加频繁。”廖会娣回忆起2015年春运期间,某天晚上她发了12封电报,“内容主要是关于旅客列车载客情况、货车编组、水箱加水、内燃机车加油、临客开行、紧急突发情况等。”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电报是一种老式的传播方式,但是出于通讯安全的需要,电报仍存在于铁路系统,“它既是凭证,又是指令。”南昌通信段南昌通信车间党支部书记郑大旺说道。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电波在这里从未中断,为铁路运输提供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信息传送服务。然而,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高新技术逐渐取代了电报的功能,全省铁路系统的电报所从9家减至1家,廖会娣也成为这一即将消失工种的“最后”见证人。

正值暑运,电报所每天发报20-30封,每天收报40-50封。“背熟2000余个常用的汉字是一个报务员的基本功,一般一分钟要输入60-70组数字。”廖会娣笑着说道,现在可以用五笔或拼音输入法,年轻人也不用苦记这些字码了。

再过几年,廖会娣就要退休了,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她也不知道这个“最后”的电报所还能运行多久。她说:“不管信息传输方式怎么变,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神要永远传承下去。”

  • 上一篇:心中有杆公平秤
  • 下一篇:“小候鸟”踏归程 乘车回家别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