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18年,本报驻宜春、景德镇、上饶记者难忘为袁州区慈化镇偏僻小山村村民解决饮水难问题而呼吁;难忘为宣传景德镇城市的“双创双修”工作,深入大街小巷,感知当地发展脉动;难忘采访上饶县尊桥乡靠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创新实践。
记者们用手中的笔触,讲述充满时代气息、具有地方特色、带有泥土芬芳的“江西故事”,讴歌群众创造,反映时代风貌,回应社会关切。
小稿子有大反响
――“豆腐块”助小山村解决饮水难
本报记者 邹海斌
采访、写稿、发稿……一年的忙碌,有苦也有乐。看到一篇篇带着泥土味的稿件付梓印刷,听到读者们一声声点赞,总有一种幸福在心头。2018年,最令我难忘的是一篇小稿子。因为这篇小稿子产生了大反响。
10月24日,我去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山楚村天龙村民小组采访,发现一处溶洞井井口布满了抽水管,犹如“蛛丝洞”。因为持续数月的干旱,村里的两处水塘全部干涸,唯一的一口水井也濒临枯竭。
在一户村民家里,我看到用水泵从溶洞井抽上来的水都存储在水缸里,缸底有一层沉淀物。这位村民说,家里的水都省着用,洗菜水经沉淀后,还得用来煮猪食、牛食。久旱缺水,是天龙村民最紧迫的问题。
我当即采写了一篇300多字的小稿子。10月29日,《宜春一村庄久旱缺水》在《江西日报》C1版刊发。令我没想到的是,这篇“豆腐块”竟然引起了省政府领导的重视。省水利厅及宜春市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为天龙村民小组缺水问题想办法,采取派送水车送水等措施,缓解村民的饮水难。目前,有关工作仍在推进中。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没想到记者会来到他们身边采访,关心他们的喝水问题,更没想到村里缺水的问题会登上《江西日报》,还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这篇小稿子,在基层群众中产生了大反响。
用心感知瓷都脉动
――景德镇城市“双创双修”采访记
本报记者 王景萍
污水河变湿地公园,断头路变大道通途,老厂房变身名扬国内外的文化新地标……2018年,景德镇市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工作理念,举全市之力推进城市“双创双修”,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景德镇市的“双创双修”和发展模式,也引起了我的重点关注。要宣传好景德镇的亮点工作,首先肯定要去尽量读懂这座城市。为此,我先后研读了总计几十万字的关于景德镇发展的各种材料,也读懂了景德镇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的呼声和意愿,着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的壮志豪情。
为了生动地宣传好景德镇的城市“双创双修”工作,我先后数十次深入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去感知景德镇的发展脉动,去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大好事。”这是我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让我感到最为欣慰和难忘的一句话。
采访中发现,景德镇的城市“双创双修”工作,不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成功地凝聚了人心、锻炼了干部、吸引了人才,为千年瓷都的腾飞积蓄了巨大能量。
因为用心感知瓷都脉动,才有《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千年瓷都的文化新地标》等一批稿件从我的笔下见诸报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2018年,我为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感到自豪。
脱贫故事最精彩
――“荒山变金山”致富信心足
本报记者 吕玉玺
2018年即将过去,回首自己这一年来的采访经历,以及一篇篇的新闻报道,既有感动也有自豪,既有温暖也有难忘……
“尊桥的山林多,过去大多是荒山,如今种上了油茶、马家柚、茶叶,荒山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在上饶县尊桥乡采访,乡党委副书记王恒祥的一席话让我感触颇深。
2018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多次来到尊桥乡采访,尊桥乡下辖11个村,其中“十三五”省级贫困村6个,该乡山多田少,如何才能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
采访中,我欣喜地看到尊桥乡党委政府找到了有效的办法,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发展茶叶种植2万亩、油茶种植2万亩、马家柚种植5000亩,实施“挂靠经营+保底分红”“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改变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
困难群众要脱贫,实现真正富起来,我认为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尊桥乡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2018年,我曾多次深入余干、横峰、鄱阳、上饶县等贫困县,采写贫困户脱贫的故事,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是我最好的素材,也是最精彩的故事。“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本色,今后我将通过更接地气的作品,为推动精准扶贫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