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超然
赣州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但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赣南长期处在欠发达后发展状态,到2011年底贫困发生率仍高居26.7%。面对困境,赣州市抢抓重大历史机遇,聚焦打好主攻工业等“六大攻坚战”,始终做到改革开放与振兴发展同部署同推进,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贫困发生率降至2017年的4.31%。
解放干部思想
提升改革开放能力
近年来,赣州市先后选派100名干部“上挂外派”到中央国家机关和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今年又派干部赴西安等地学习城市管理等经验,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干部思想,提升改革开放能力,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赣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工作机制,与深圳、广州等地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出台22条措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
赣州市首先明确改革总施工图、总台账,2014年以来,市级层面共谋划实施951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其次,推动深化改革审议事项规范化、常态化。同时,协同推进市属国企改革和开发区发展体制改革,促进“三南”园区一体化发展和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
突出问题导向
攻克发展中的难点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艰巨任务,赣州市创造性地推出“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覆盖85.2%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动脐橙、油茶、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茁壮成长。赣南脐橙产业扶贫成为全国范例,累计带动百万以上果农和劳力脱贫致富。为了彻底解决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顽疾,赣州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全国率先构筑了基本医保补偿、大病保险补偿、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并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惠及城乡贫困人口147.63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自负医疗费用降到总费用的10%以内。
针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赣州市实施工业用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同时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知识经济。“两城两谷一带”主导产业集群迅速壮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成功落户7个整车及配套项目。
为了扫清发展障碍,赣州市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战略性工程,出台“优化发展环境50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设区市率先挂牌运行市行政审批局,推行“一窗办”,开展“四联合”改革,实现“最多一次办结”甚至“一次不跑”,为推动发展营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
大力深耕试点示范
建设重大改革开放平台
赣州市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带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获批122个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事项,激活了改革开放“一池清水”。86个国家级试点示范事项中,取得省级以上推广经验达29个。特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获批山水林田湖草全国试点为契机,探索出一套“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模式。
赣州市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开放平台。江西首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获批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赣州港获批成为全国内陆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中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目前,赣州是中西部地区拥有国家级开放平台最多的设区市。平台建设促进招大引强,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赣州。在全省率先出台赣州“人才新政”30条。推动企业在2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涌现了华坚鞋城等一批“走出去”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