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印象2018:爱不够的红土地

时间:2018-12-29

砥砺奋进又一年,春华秋实又一载。2018年,本报记者在广袤的赣鄱大地上,用笔记录时代的变化,用镜头描绘发展的美景。为报道好瑞金市脱贫摘帽,驻赣州记者多次踏上这片红土地,见证了老区人民幸福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冒着高温酷暑,驻鹰潭记者来到余江“宅改”现场,广大农民的集体智慧和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多少深情红土地里藏,多少故事红土地里长。作为党报记者,需要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的一年更加奋发有为。

与老区脉搏同跳动

本报记者蔡超然

回顾2018年的采访经历,印象最深的是采访脱贫后的瑞金。

7月29日,瑞金市率先在赣州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喜讯传来,记者与瑞金人民同感欢欣鼓舞。为了采访报道好这件大事,我多次深入瑞金采访,走访了上百名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20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即使在最边远、最贫穷的山区乡拔英乡也是村村新建了村民广场、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组组通水泥路,户户有入户便道,家家有卫生厕、自来水和安全电。最令人感动的是:著名红色村“华屋”村烈士华钦材的遗腹子、年过八旬的华崇祁老人听到瑞金脱贫“摘帽”的喜讯后,特地到村后山烈士亭向长眠于青山的革命先烈眼含热泪鞠躬报告。最受教育的是:红军烈士遗属、80多岁的廖秀英奶奶创办的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利用互联网成功扶持28户贫困户脱贫。

通过这次采访,我收获良多。受瑞金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所感染,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更加坚定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同时,增强了用脑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脚去采访的新闻业务能力。作为一名党报记者,2018年,我为见证老区扶贫脱贫感到无比光荣,今后要用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去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酷暑蹲点写“宅改”

本报记者钟海华

2018年就要画上句号,翻开密密麻麻的采访笔记,鹰潭市余江区“宅改”的报道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中宣部统一安排,7月23日至28日,“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余江。一个由中央主流媒体和省、市主要媒体记者组成的20多人采访团,活跃在余江的广袤乡村,对余江“宅改”进行集中采访。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时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我们,但与这炎热的天气相比,我更感受到了余江“宅改”的热度。

余江作为全国33个、江西省唯一一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自2015年以来,余江“宅改”的报道众多,我作为鹰潭记者站的一员,参与了其中的大部分采访。面对这样的“老题目”,我通过深入蹲点,精心选取角度,写出了有新意接地气的报道。从7月30日开始,《江西日报》A2版连续刊发了《余江“宅改”改出农村新天地》《“宅改”刷出农村新“颜值”》《资产“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洪家村里新风漾》《“宅改”,不改的是乡愁》5篇稿件。

回顾那一段采访时光,我为自己能够以记者的身份记录余江的这段历史而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以手中的笔来宣传、推广余江“宅改”的经验做法而感到自豪,更为余江人民通过“宅改”改出了一片新天地而感到欣慰。

  • 上一篇:高安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品牌窗口
  • 下一篇:红谷滩新区道路改造见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