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梦宁
自今年2月份以来,南昌市民悄然发现,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公园的围墙被陆续拆除了,提升改造后的公园碧草如茵、绿树婆娑、鸟语花香,与街区融为一体,令市民非常惬意,幸福感倍增。
八一公园分为湖区和陆区两部分,园内林木繁盛、花团锦簇、湖水荡漾,系南昌老城区重要休闲之地,也是旅游胜地,见证了英雄城的沧桑,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南昌市民的记忆和乡愁。该公园建园以来首次拆除围墙,焕发新的生机,引发市民热切关注和好评。
改造后的八一公园与街面景观树、民居、商铺融为一体。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园内的冠鳌亭。实习生 桑 帆摄
公园拆墙带旺老街人气
八一公园清代曾为贡院,以东湖百花洲而著名,拥有“豫章十景”中的“东湖月夜”“苏圃春蔬”两大景观,建园历史长达90年。
2018年12月,东湖区正式启动百花洲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其中八一公园系该项目实施的核心部分。区政府为八一公园提升改造投入了8000万元,旨在将公园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系统健康、自然环境优美、休闲娱乐齐全、服务配套完善的城市绿地。实施中,需拆除1000余米南、北临街围墙即苏圃路和民德路的公园围墙。
东湖区区委书记刘闯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东湖区在贯彻“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的城市建设理念中,本着“以人为本,还绿于民”及“应拆尽拆”原则,并借鉴西安、广州、杭州等大城市老城区公园改造的成功经验,决定对八一公园“拆墙透绿”,使提升改造后的公园景观与城市街景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生态休闲空间,让老城区市民享有更多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同时提升老城老街的品质和内涵。
3月4日,记者沿着苏圃路和民德路,从八一公园南门走到北门,发现拆去围墙后的空地种上了绿草等植物,与园内苍翠林木、改建或新建的景观及旅游设施形成美丽的立体景观,行人置身其中,产生满眼皆绿、满眼皆景的美感。附近市民对记者感慨道:八一公园拆除围墙之后的透绿增绿效应,相当于向市民发放了一笔绿色福利,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八一公园拆除围墙之后,人流量明显增加,苏圃路、民德路两条老街的人气随之变旺。街边餐饮、食品、鲜花及服装的商家谈起来喜形于色。他们说,每逢天气晴好之日,早、晚进入公园休闲的人特别多,他们的经营时间因此变长了。从表面上看,公园只是拆了一堵墙,但带活了街区人气,市民商家直接受益。
“无障碍”公园考验市民素质
没有围墙的八一公园,市民可随意进入,遍地花草及休闲设施能否保管好?卫生环境如何保障?游园秩序怎样维护?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沿街绕八一公园走了大半圈,发现公园与街面相连的花草绿树基本上没有踩踏迹象,地面、花坛及边边角角干净整治,不见垃圾。不过,不和谐现象仍存在。记者就遇见数名抱着宠物狗的市民径直入园,任狗在草地上撒欢。还有个别市民推着自行车直接入园,随意将车辆停放在园内。公园工作人员礼貌地劝阻市民携犬或携车入园,有的听从劝导,有的则争辩不休,甚至谩骂工作人员。
八一公园管理处处长郭正凯向记者介绍,公园围墙拆除之前,设有南、北及临湖3道入园大门,且规定了免费开放时间即5:30至22:30,所有游客进出均需走入园大门,统一接受门口值班人员的监督,严禁携带宠物、车辆等违禁物入园。如今,公园24小时“无障碍”开放式,有些市民误以为,没有围墙的公园允许市民随心所欲携犬或携车入园,这确实给公园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每天一早上班时,公园所有工作人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园内违规停放的自行车移至街边非机动车划线区内,并劝导宠物主人携宠物离园。由于管理处无处罚权,对游客没有约束,违规游园现象时有发生,令工作人员十分苦恼。
受访的市民均表示,“无障碍”八一公园给市民增添了绿色空间,带来了美景,但关键还得靠市民及游客遵守游园秩序,共同维护公园的美丽环境。
“拆墙透绿”期待精细化管理
八一公园“拆墙透绿”最大限度提升了市民的游园体验,但对公园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大考验,如何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成为管理者的现实课题。
东湖区城建局局长万晓荣坦承,当初,东湖区委、区政府做出拆除八一公园围墙决策时,区城建局作为八一公园主管部门,对拆墙后的公园管理确实存在过畏难情绪。工程启动后,全局上下果断拆除自身思想上的“守旧墙”,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研究部署,牵头制订八一公园“拆墙透绿”精细化管理制度。
万晓荣表示,拆掉围墙后的八一公园除了增加保安、保洁员人数,还需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如组建公园执法队伍,健康有序地引导市民及游客舒心、快乐游园。就携犬或携车入园屡劝不止等问题,东湖区根据职能部门责任划分,将在八一公园特设两支执法队伍,即辖区派出所治安中队和城管执法中队,分别依法处理携犬入园、携车入园等违法违规行为,后期还将设立环保执法队伍,治理公园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
八一公园“拆墙透绿”看似一项普通的城建工程,实为南昌市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幸福指数的一项有力举措,体现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新思路,令人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