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一田双收”喜与忧

时间:2019-08-31

本报记者 钟金平 实习生 杨 平 王 琪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成为江西稻田综合效益提升转型的“新宠”,并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日前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江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跃居全国第5位,突破150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6亿元。

近年来,江西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过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和稻蟹等六大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

当前,农业成本不断攀升,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粮食生产持续高位运行。江西稻渔综合种养如何上档次、成规模?如何实现稻渔双赢、钱粮双收?这种被称为稻田生“金”的种养模式,效益如何更佳?日前,记者走进南昌恒湖农场、都昌、彭泽、永修、余江等实地调查,探寻这些地方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如何优结构、提效益。

一田双收,发展势头能否更强劲?

初秋,早已过了捕小龙虾的季节。8月24日,一则好消息从南昌恒湖农场军港分场传来:该分场养殖大户徐勇当天从田里捞出了50斤小龙虾。虽然量不多,但对于徐勇来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意味着他的“一稻两虾”(指同一稻田,栽一季水稻,养两季小龙虾)方案可行。

徐勇所在南昌恒湖农场地处鄱阳湖腹地,有耕地5.5万亩。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成本不断提高,加之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场区职工种粮积极性锐减,抛荒现象屡见不鲜。

就在3年前,一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稻虾轮作”扭转了农民不愿意种田的局面。

“2016年3600亩、2017年7600亩、2018年8000亩、2019年达到1.8万亩、2020年力争迈上2万亩……”说起农场“稻虾轮作”发展势头,南昌恒湖农场党委书记熊发庚信心满满。

窥一斑而知全豹。南昌恒湖农场小龙虾发展势头只是我省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

数据最有说服力。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江西有近40个县发展稻渔工程,其中余干、万载、鄱阳、南城等县发展面积均达5万亩,彭泽、都昌两县更是跃上10万亩的规模。“2016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9万亩,到了2018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100万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实现翻番,今年更是突破150万亩,进入全国五强。”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副局长易建平说起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模十分自信。

近年来,我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势头喜人。但与兄弟省份相比,江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及发展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底,湖北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02万亩、四川464万亩、湖南332万亩,不是粮食主产区的贵州、云南、浙江等省份也后来者居上,面积均超过100万亩。从江西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要追上前方的兄弟省份尚需努力。

稻丰鱼肥,华丽转身能否历久弥新?

随着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进一步拉长,由几年前的纯种养基地向小龙虾加工与贸易、冷链物流、餐饮消费全产业链发展。

眼下,尽管过了收购小龙虾的最忙时刻,但江西鄱湖都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海辉依然很忙。曹海辉说,公司除了自己的8000亩养殖基地,另外还要收购周边县市一些散养户的小龙虾用于加工速冻食品,年销售额1.2亿元。从销售渠道看,线上交易仅占整个销售额的三成,七成还是靠线下交易,但线下交易的成本很高,且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为了改变线下交易的诸多不利,曹海辉决定通过线上发力,把优质都昌小龙虾卖向全国。

在“中国鲫鱼之乡”彭泽县,小龙虾、大闸蟹更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进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江西最大的稻虾蟹共作基地――彭泽凯瑞公司,即将建成的1万吨彭泽鲫鱼、2万吨虾蟹精深加工、1万吨智能化冷库和2万吨小龙虾活储的标准化厂房令人看了颇为震撼。投资动辄过亿,产值最高达到30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黄国平告诉记者,他的信心来自于好产业加好政策。

黄国平说,该公司斥资1.22亿元打造的稻虾智能化加工及冷库项目,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产值超3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既可以满足虾蟹错季错峰销售,还能有效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如今在我省,像曹海辉、黄国平热衷于稻渔综合种养的人不在少数。

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优质的农产品也成了市场的宠儿。比如我省打造的大闸蟹、小龙虾、甲鱼……成为“网红”“流量明星”,吸睛无限、圈粉无数。

一个好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时下,在江西吃龙虾成为一种新时尚,各类虾蟹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生意红火,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各类龙虾店多达1000家。

江西稻渔综合种养渐入佳境,产业正朝着“接二连三”的业态叠加,并有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新发展。

一个好产业、好项目,必须久久为功。采访中,一些养殖户反映,当前制约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建设用地指标紧、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种业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农村人才短缺等。为此,养殖户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出台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稳粮增收,现实矛盾能否有效破解?

作为江西农业领域呼声高、底色亮的新业态,稻渔综合种养不仅省肥减药,还可有效控制农业投入。

初秋时节,稻浪滚滚。永修县凤凰山稻鳖基地的总经理陈荣财蹲在田埂上静静地观望。不一会儿,田间水面上,哗啦一声,一抹青色的影子一晃而过,原本清澈的水面顿时浑浊起来,原来是几只鳖刚从田里觅食回来爬向塘里。“好家伙,个头又长了不少。”直起身后,陈荣财笑着说,再过1个月,稻子就可以割了,保守估计,今年一亩地至少有1000斤的稻谷产量。陈荣财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他的稻鳖基地开始测产,连续三年稻谷亩产都超过了900斤。通过“稻鳖共生”,该基地一亩地纯收入超6000元。

永修稻鳖基地、南昌恒湖农场稻虾基地、都昌小龙虾基地的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完全可以实现“龙虾肥、稻米香、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不可否认,稻渔综合种养确实起到了稳粮增收效果,但个别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重虾轻稻的现象,影响了稻渔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省今年再次下发《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从长远和持续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通知》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稻渔综合种养出台了政策支持,我省有的地方虽然对稻渔综合种养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与地方其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产业发展;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很难形成产业聚集,发挥集聚效应,真正提高产业竞争力。

借梯登高,金字招牌能否越叫越响?

8月24日,从都昌县传来好消息:今年,该县的小龙虾创汇再创新高,达到600万美元,比去年多了200万美元。

“鄱阳湖水质好,好水出好虾。我们通过规范养殖,小龙虾品质上乘,深受海外市场欢迎。”詹立新说。

江西是全国唯一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近年来,江西借助“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重点打造鄱阳湖小龙虾、大闸蟹、甲鱼、泥鳅等水产品,利用文化节庆、展示展销、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扩大“鄱阳湖”品牌稻渔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稻渔综合种养让农民增收之路逐渐变宽。我省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对子,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土地流转等方式,享受稻渔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仅2018年,江西就投入稻渔综合种养扶贫资金2110万元,打造了都昌稻虾、余江稻鳖、彭泽稻虾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据统计,全省有180余家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贫困户带来稳定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是一项创新之举,也是一项惠民之策。但是我们与邻省湖北相比,差距不止一点点。”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如何缩小差距,叫响江西品牌,这是当务之急。为此,我省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保障产品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知名产品及品牌,提升效益。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拓展产品营销网络,扩大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江西如何利用好“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将我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品牌叫响全国,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三年新增有效床位供给超5万张
  • 下一篇:拯救保护江豚 他们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