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绿色奇迹

时间:2019-10-08

资溪县九龙湖湿地公园。 (图片由资溪县委宣传部提供)

宜春市袁州区袁州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积分活动。

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的昌抚态何源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水清岸绿。

靖安县宝峰镇北河真溪民宿外,游客在游玩嬉戏。本报记者陈化先摄

本报记者 朱 力 郑 颖 陈化先

青山巍巍,溪水潺潺,鸟鸣啁啾,秋日的赣鄱大地,宛若一幅幅山水画,目之所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多少波澜壮阔的治山治水、治污治乱的动人故事,多少可歌可泣的追寻绿色、梦圆绿色的英模人物,多少与时俱进保护生态、利用生态的实践探索,在江西16.6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断涌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催人奋进。

2015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江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2016年2月,在江西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夸赞江西的绿水青山,他指出,江西是个好地方,生态秀美,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4600万江西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誓让绿色生态成为江西永恒的宝贵资源和最大财富,打造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一曲赣鄱儿女永续发展的时代之歌,正在澎湃奏响!

这是对发展理念的思考探索――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绿色发展是时代的选择

在资溪有一个叫“野狼谷”的旅游区,南方少见的“狼”元素,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旅游区的老板丁永安曾是当地有名的“石材大王”。

地处龙虎山和武夷山之间,大自然赐予资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森林覆盖率高达87.3%,石材资源非常丰富。过去,为了发展经济,资溪开山卖石,全县石材厂最多时达80多家。“卖石材虽赚钱,但对环境破坏太大了。”丁永安感慨地说。

从2002年起,资溪认识到生态是自己最大的特色和品牌,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希望,并推出“生态立县”战略构想,全力付诸实施。“政府当年劝退石材企业,我开始以为是一阵风,过段时间就过去了。”丁永安说。但全县全面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坚决关闭造纸、农药、化工等污染工厂,整合低附加值的竹加工企业,一项项壮士断腕的举措,让丁永安看到县里的决心和勇气。“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既然县里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支持。” 率先关停石材加工厂后,丁永安转型发展旅游业。他说:“资溪生态好,来的人越来越多,做旅游大有可为。”

的确,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质量吸引了各类发展资源向这里聚集。资溪去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比重的65%,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5.96倍。

资溪县的成功实践,是江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崛起的生动样本。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经多年快速发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绿色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983年,一个名叫“山江湖工程”的项目在全国叫响,它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大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保护,开创了我国大河流域实施“环境与发展”协调战略的先河,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环鄱阳湖地区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建设一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生态文明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2014年11月,江西全境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1月,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决议》,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2017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7月,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7月,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再次把“绿色崛起”作为工作方针之一,这是对以往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指明了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

…………

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将绿色理念写入发展旗帜,让绿色江西站到了战略的制高点,大踏步推进,气贯长虹。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每天清晨和下午,55岁的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村民甘立林就会穿上救生衣,划着自己用旧汽车轮胎改制成的“皮筏艇”,从北潦河沙岗站漂到丰收堰站,对河道进行巡查、保洁。他是这1.5公里河段的“认领河长”。“以前一天能捞几筐垃圾,现在半筐也捞不着,水清岸绿,儿时的河回来啦!”甘立林高兴地说。

2015年,靖安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形成乡镇河湖监管站、村级河长、组级巡查员三级管护网络,实施“一河一策”,一改原先河流无人管护的尴尬。2017年,靖安进一步推行河湖管护认领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在河长们的精心呵护下,靖安县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江西河湖密布,雨水丰沛,量多质优的水资源是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立足于保护优先,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江西建立起五级河长制,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级正副总河长,七位副省级领导分别担任五河及鄱阳湖、长江江西段省级河长,在全国率先探索河流预防污染的长效机制。

省委、省政府运用手中的绿色指挥棒,树立起新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政绩观。2013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绿色”市县考核体系,根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县(市、区)按功能区规划分为三类,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指标上进行区分。这一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从制度上对“唯GDP论英雄”发展观进行了修正,有效引导全省市县加速转型发展。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

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仅2016年至2018年,累计筹集奖补资金97亿元,成为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全面推行林长制,把每一片森林的管理责任落到各级领导肩上,做到 “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全面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今后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交接断面水质的好坏可直接“折现”;在全国率先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执法机构,打通上下游左右岸,共护赣江母亲河。

江西在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经济基础、产业影响力等禀赋条件,部署加快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着重扶持新型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汽车、大飞机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全省产业走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大道。201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431吨标煤,比2011年下降33.8%。

一系列绿色改革铿锵有力、富有成效,永护江西绿色底色,推动江西绿色发展拔丁抽楔、逆势而上。

这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行动――

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樟树湖,宜春市中心城区的一个景观湖。过去因为这里污水直排入湖,臭气熏天,沿岸居民多年没开过窗户,路过的行人也是捂着鼻子绕道走。然而,现在再到樟树湖一看,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经过多次治理,樟树湖的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提高到了三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了进一步压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重构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架构,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为“双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为副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在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架构下,江西设立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十个专业委员会,由对应行业、领域的分管省领导担任第一主任,相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分专业、分领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做到“管发展的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的必须管环保,管行业的必须管环保”。每季度,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还召开一次会议,像分析经济质量一样分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成绩,指出问题不足。

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带来的是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2018年,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降幅居全国前列;PM10比2004年下降30%;南昌、景德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江西成为全国唯一“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94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8%,绿色生态品牌更加亮丽。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

在宜春,一场事关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大变革的垃圾分类正在全面推进。袁州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行动”课程,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宜阳小区的280余名党员化身垃圾分类督导员,2600余户住户回收利用资源超30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空前高涨,“垃圾分类是生活的新时尚,可以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要一直坚持下去。”袁州学校学生蒋梦桐说。

在抚州,一种叫“碳普惠”的新事物正在流行。只要市民参与绿色出行、网上办事、公益活动等节能减排行动,就能获得一定的碳币,拿着碳币可在图书借阅、停车、骑乘共享单车等方面得到费用减免,到指定商家买东西还能享受一定的折扣。目前,“碳普惠”会员已达19.56万人,联盟商家243户。“真没想到每天走走路、骑骑车也能获得‘低碳福利’,我已经爱上了这种绿色生活方式。”市民张敏说。

低碳绿色的生活越来越深入人心,一种生态文明理念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参与、生态文明成果广泛共享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这是用绿色点亮的民生幸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竞争优势,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也许有人会问:“绿水青山”具体可以折算成多少“金山银山”?为回答好这个问题,抚州市委托权威研究机构对全市生态产品与资产进行核算,结果显示:抚州市2015年的生态系统生产价值(GEP)为3274.27亿元,是当年GDP的2.97倍。

抚州市是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全市土地、林木和水资源资产实物量账户进行了统计,核算了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将生态系统的各类功能价值化,给抚州的绿水青山打上“价值标签”,让人们更直观、更清晰地认识生态资源的价值。2015年,抚州市启动抚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600亿元,历时15年,涉及全市12个县区、8大工程体系,成为该市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抚州市发改委主任帅歌柳说:“保护生态就是提升竞争力,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有产业、项目支撑的,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

与抚州市的专业核算、全面开发不同,靖安县寿观采育林场工人刘冬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直观感受。她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在林场当工人,靠山吃山,翻山越岭砍树卖树,一年工资收入也不过1万元;现在,新建农家驿站、农家食堂,村民不仅不砍树,还种树,靠卖空气、卖风景、卖优美环境挣钱,去年村里很多人赚了十多万元,刘冬梅靠着开的几家民宿,收入更是达上百万元。

实践证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可以直接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旅游是生态美与经济富的最佳结合,江西将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动江西旅游发展“风景这边独好”。旅游已成为江西绿色发展的第一窗口、第一名片、第一品牌,美丽风光加快演绎成“美丽经济”。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蓬勃发展,去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9.7%、26.6%,其中乡村旅游接待3.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400多亿元。

鱼米之乡的江西,历来是农业大省却非农业强省。省委、省政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强调对农业再认识、再出发,以“百县百园”为平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跃上品质、品牌新高度,江西农业疾驰在由大而强的快速路上。江西作为全国唯一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精、专、特、新”绿色有机品牌,今年新增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13个,总数达到38个。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0元,增长9.2%。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生态文明新局面已经开启。一幅幅亮丽的生态美景将永驻赣鄱大地,天蓝、地绿、水清、空气甜的生态环境将成为江西人民的永恒财富,代代相传,永盛永昌。

  • 上一篇:七十载,宜春正青春
  • 下一篇:南昌一江两岸国庆版灯光秀试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