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冠军王濛
如今,以“体教结合”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七台河再次为世人展示出堪称冬运人才培养范本的奥秘。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4日电 题:人口不足百万的七台河“滑”出十位世界冠军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 王君宝
在黑龙江省广阔的版图上,人口不足百万的七台河市小得常被人们忽略。但当中国选手占据短道速滑世界一流位置时,人们发现一代代冰上骄子竟纷纷出自于此——上世纪至今,七台河共走出十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获得163枚世界级金牌。
如今,以“体教结合”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七台河再次为世人展示出堪称冬运人才培养范本的奥秘。
偏远小城“编织”世界冠军摇篮
若说短道速滑是七台河这座城市的名片,一点不为过——不久前七台河专门为当地几十年的短道速滑发展历程谱写了一首歌曲;人们走进七台河市体育中心,映入眼帘的也是从七台河走向世界短道速滑舞台的运动员照片。
良好的短道速滑发展让七台河向国家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上世纪90年代,七台河籍女子运动员张杰在世锦赛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短道速滑项目中斩获金牌,成为七台河走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骄人战绩便从未缺少七台河运动员的身影。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并在世锦赛短道速滑多个项目中称霸。随后王濛接过了接力棒,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均有金牌入账。此后孙琳琳、王伟、刘秋宏等人相继在世界舞台上斩获金牌。
如今,随着“90后”小将范可新的崛起,更向世人展示出七台河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在2017年3月结束的世锦赛上,范可新又一次站上了短道速滑500米的最高领奖台。
2016年,于威获得保加利亚世青赛短道速滑男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七台河走出的第十位世界冠军,也是首位入选国家男子短道速滑队的七台河籍运动员。
“体教结合”破解“单选题”危机
作为国家短道速滑训练基地,七台河正通过“体教结合”模式继续壮大着中国冬季运动后备人才储备,从一个侧面解答出“小城冰上奇迹”的奥秘。
“3个教练仅有18个学生”,2013年数据的对比,让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印象深刻。这在以短道速滑著称的七台河市显得极不寻常,但放在大环境中却又顺理成章。
虽为冰雪运动强省,但黑龙江大部分小运动员都不得不面对体育与教育的“单选题”。文化教育缺失,衍生出退役出路窄等问题,“教练拎着鸡鸭敲门拜访,家长却不买账”的画面曾频频上演。
治病要治本,解“单选题”成为破解危机的关键。
2014年,七台河市开始建立短道速滑特色校,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的培养放在小学,“体教分家”变“体教结合”,三年间人才储备大为改观。
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相比,特色校之一的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的学生不仅可以玩轮滑、踩踏板,还能在专业滑冰馆接受世界冠军范可新等人的指导,令人生羡。
这并不只是教学创新。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董延海介绍,为避免因选拔“苗子”而影响课业,当地选择7所小学,让体育老师具备短道速滑训练能力,体育课除了在操场上,每周还有室内滑冰馆的上冰集训,教学内容统一安排。
在此过程中,体育局从各个学校挑选出共计数百名“苗子学员”,其中更优秀的学员可以进入省体校,若不适合这个项目可以择机退出,学员在学校的学习也没有耽误。
每位体育老师每月450元的教学补贴,以及给予每所学校数万元的训练装备,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免除学员的伙食费,改善居住条件,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目的就是要将人员淘汰这个过程放在学校,保证基础运动员的学习。”七台河市体育局局长陈岩说。
作为滑冰之城,短道速滑在七台河市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没有了学业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家庭也愿意让孩子回归冰上运动。
从过去“求着家长来训练”到如今“家长求着来训练”,七台河市基础学员数量已超过300人,为“金字塔”式的人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塔基。
“委托培养”打通“金字塔”出口
有了“体教结合”模式的先例,如何让七台河市优质的训练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疏通“金字塔”顶的出口成为当地体育人思考的下一步问题。
伴随中国大力发展冬季运动,各省市相继建立自己的短道速滑队,拥有优质训练能力的七台河则探索起为其他省市代为培养运动员的新路。
陈岩认为,这不仅可以加速扩大国家整体的短道速滑教练员、运动员队伍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优秀七台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反哺七台河的体育发展。
数据显示,2016-2017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公布的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257人,七台河占比超过五分之一。2017年,七台河市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