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体育资讯 > 综合体育

2022冬奥会徽怎么诞生的? 曾征集4506件作品

时间:2017-12-19

“冬梦”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发布仪式15日晚在国家游泳中心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延东出席仪式,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出席仪式并致辞。

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 这是发布仪式现场(1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曹灿摄

20时22分,张高丽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以及运动员代表张虹一起,揭开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神秘面纱。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发布。 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随后,刘延东、蔡奇和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张强共同为北京冬残奥会会徽揭幕。

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

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发布。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蔡奇在致辞中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生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形象展示了冰雪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传递出运动员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美好憧憬。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和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通过视频对会徽发布表示祝贺。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北京市、河北省和北京冬奥组委负责同志,以及国际奥委会官员等出席了发布仪式。

▲▲▲

——会徽诞生历程——

两个会徽注重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生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时代风貌和文化魅力,形象地展示了冰雪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传递出运动员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憧憬。

会徽设计征集到4506件作品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宣布: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

一年后的同一天——2016年7月31日,北京冬奥组委从长城发出邀请,面向全球征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会徽征集设计工作,借鉴2008年奥运会和近几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验,经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修改深化、评议沟通、法律查重、呈报审定六个阶段。

在会徽征集阶段,北京冬奥组委举办“北京2022设计论坛”,还专程到上海、石家庄、大连、沈阳、杭州、泉州等城市,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对会徽和形象景观设计进行研讨。鉴于冬季运动项目在中国并不像夏季项目那么耳熟能详,他们还组织设计师参与体验冬季运动,从中获取灵感。会徽征集办法和文件也全部公之于众,可在网站查询;整个会徽征集、评审过程,北京冬奥组委监察审计部和公证机构全程参与,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会徽征集启动后广受关注,仅仅通过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微博参与和关注会徽征集活动的就超过700万人次。

2016年11月20日,是设计征集投稿开始的第一天,来自北京几所艺术设计院校的设计师以及一些业余人士成为首批应征投稿人。

四面八方的应征作品承载着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情和向往,如雪片般飞到了位于北京歌华大厦的会徽设计征集办公室。牛皮纸袋包裹的一份份设计方案,摆满了用来存储的房间。前来投稿的有小学生,有国企员工,也有专业美术院校的师生。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逐一为每件应征作品登记编号,高峰时段在登记台前甚至还要排起长队。

会徽设计征集工作在2016年11月30日16时截止,历时4个月,共收到设计方案4506件。

——设计方案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13个国家。

——最年长的投稿人85岁,年龄最小的投稿人7岁,有多位残疾人设计者亲自来到征集办公室递交作品。

——来自专业设计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设计方案达到3198件,占总数的71%。

严谨公正的评审

2016年10月,经国际奥委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专业美术院校等机构和代表推荐,北京冬奥组委邀请国际、国内15名知名专家和运动员代表组成了会徽专家评审委员会。

15名评委中,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等。2004年雅典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创意总监西奥多拉·玛莎里斯、国际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格罗斯曼等担任国际评委。

此外,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杨扬作为体育界代表担任评委,与会徽应用有直接联系的冬奥组委财务和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体育部部长佟立新等也成为评委。经过评委们推选,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担任评委会主席。

2016年12月16日,征集结束后仅半个月,评委会就马不停蹄召开会议,按照会徽评审程序和规则进行筛选。在北京歌华大厦,4000多件作品被整齐地码放在数十张桌子上,每件作品都隐去应征者的姓名、单位,呈现给评委的只有作品本身。为了便于筛选,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作品按照展现的元素、图形、字体和艺术特点等进行分类,把同一类放在一起。15位中外评委在作品展示大厅里仔细审视着每一件作品。

初选时,评委们每人可以挑选100件作品。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投票之后即唱票,初评入围的78件作品就此产生。一天之后再复评,每名评委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前10件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用汉字来表达的,有用数字来展现的,有突出冬季特点比如雪花的,也有中国传统图形图案诸如长城、灯笼、鞭炮、剪纸的。为了能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评委们将选出来的精品挂到墙上,逐一点评发表意见,讨论每件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投票前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力争做到评审科学得当。

在反复比较、认真筛选之后,中外评委从入围复评的作品中选出了10件设计方案,并进行打分排序。

国际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格罗斯曼表示,评选过程中,每一位评委都很认真,有长时间的探讨,也有不同意见的交锋,“我参与过很多类似的国际评选,但必须说很少有像这次这么严谨的。”

评委会主席蒋效愚等评委表示,这次会徽设计方案征集呈现出数量多、来源广、专业性强三大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交了不少高质量的作品。

“冬梦”和“飞跃”获总分第一

北京冬奥会会徽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中外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会徽主题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艺术形式具有中国特色,创意设计突出冰雪主题,易于国际传播。

经过投票,801号作品在10件入围作品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其中的“冬”字概念设计就是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原型。巧合的是,作者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还在申冬奥期间,林存真设计的申办会徽就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

2017年1月14日,北京冬奥组委集中研究了入围的10件设计方案,包括801号作品在内的4件作品被确定为下一步继续修改完善的方向。

5天之后,为了让4件入围作品不仅有好的设计理念,还要有专业的呈现效果,北京冬奥组委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4所高校,分别为这4件作品深化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负责帮助801号作品进行深化修改,修改小组包括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刘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单项体育图标设计者杭海,以及两名学生陈怡君和陈颖。

修改小组组长王敏表示,修改的初衷还是要确保保持方案原有的创意和生命力,修改小组更多是从技术细节提出修改意见,比如造型如何更讲究,色彩如何更合理。从1月下旬接到修改通知一直持续到11月,他们对奥运图形、残奥图形、色彩系统、文字标志“北京2022”等会徽各个组成部分,都做了深入修改。在会徽修改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专门请来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评议委员会,先后在3月和4月召开两次评议会。受邀的社会各界代表,对修改后的会徽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全国政协常委、80岁高龄的韩美林教授也参与了评议和修改工作。

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还征询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相关部门、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对会徽设计方案的意见,并据此对会徽方案进行了修改。

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北京冬奥组委主席会上确定了一件会徽设计方案和一件备选设计方案。801号作品,也就是“冬梦”和“飞跃”,最终脱颖而出。

会徽设计者林存真对“冬梦”和“飞跃”的形态这样解读:“冬奥会是冰雪运动的综合,会徽既要体现冰上运动,也要体现雪上运动,会徽形态来源于冰上和雪上运动的姿态,整体外形又体现了中国汉字‘冬’。同时,冬奥会运动项目与夏奥会相比,所有运动项目都借助于器械,特别是在残奥会会徽设计时,增加了对雪杖、轮椅等运动器械的展现。”

参加评审的众多评委认为,“冬梦”和“飞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整体上动感十足,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和冬季运动拼搏疾驰的形象;设计色彩非常明快,手法也非常国际化,具有时代感,为今后会徽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立体呈现、延展设计预留了广阔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冰雪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元素的结合,是这次会徽设计的总体趋势和普遍特征。范迪安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而设计也当随时代,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色彩、字体和图形,都是对中国时代发展的由衷表现。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通过用汉字的元素“冬”来设计冬奥会会徽,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世界对中国文化产生美感和敬意。

国际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格罗斯曼认为,这个会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呈现了中国文化,也非常国际化,即便是不懂中文的人,也能看出它与中国文字和冬奥主题符号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此同时,它也浓缩了很多运动姿态,便于动态呈现。

“冬梦”和“飞跃”也在运动员群体中引发了共鸣。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李妮娜说:“第一眼看见这个‘冬’字,你就知道它是代表冬天、代表冬季运动。上面还有两个运动的小人,看到这个会徽,就能想到是哪一届冬奥会。”

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正式批准

为了确保会徽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会徽查重工作方案,并于2017年4月至8月开展了国内外查重工作。4至5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候选会徽进行了查重,在商标注册的全部45个类别上未发现高度近似图标。6月,北京冬奥组委委托清华大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利用英、法、阿等10种外语对与会徽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有关平面设计专业网站进行图像采集。

6月至8月,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分别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候选会徽和冬残奥会候选会徽进行了查重。此外,北京冬奥组委还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就会徽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并在会徽正式发布前48小时,在国内启动涵盖全部45个类别的会徽商标注册申请。

11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

12月5日,国际残奥委会正式认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12月6号,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正式认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12月15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正式亮相。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用中国几千年沿用的印章作为载体,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办好一届高水平奥运会的千金一诺。经过北京奥运的洗礼,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进一步了解世界。今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冬梦”“飞跃”,以自信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国人要梦圆冬奥、放飞理想,为奥林匹克和世界冰雪运动发展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智慧!

(记者高鹏、汪涌)

  • 上一篇:北京冬奥会徽揭开面纱 冬梦凸显怎样的文化底蕴
  • 下一篇:蒋效愚:冬奥会徽有5大特点 主题鲜明构图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