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靖
武大靖“破冰”
平昌冬奥会,12天来,中国队没有拿到一块金牌,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国女队第二个冲过终点,最后却被判罚犯规,取消成绩。愤懑和压抑弥漫全队。武大靖用第一块金牌冲破阴霾。
这是平昌冬奥会上的一次破冰,也是他职业运动员生涯中的一次破冰。
2月22日,武大靖一夜未眠。
这天晚上,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平昌冬奥会的首枚金牌。随后他站在领奖台上,手指向左胸前的中国国旗,这是他上台前临时想到的动作,他希望给中国国旗一个特写。
比赛结束后,武大靖回到房间已经是凌晨两点了。他和队友坐着聊天,一直聊到了天亮。而他远在佳木斯的父母也整夜未眠,武大靖已经有近一年没有见到过父母了,连续12年没能回家过年。
2月26日,武大靖的父母从家乡佳木斯赶往首都国际机场,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将在这一天抵达北京,近百名体育迷已经拉起横幅手捧鲜花在此等候。晚上六点,武大靖走出到达口,一家三口短暂团聚后,武大靖和队友一同乘车离开,和父母挥手告别,他还没来得及和父母好好庆祝和分享夺冠的喜悦。第二次和父母见面,是几天之后他参加综艺活动的间隙,依然匆匆一聚。武大靖的经纪公司赢德体育的同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夺冠的当天晚上,他们已经接到9个商业合作需求。目前的各种活动已经排到了四月底。
“我还是希望大家关注赛场上的我多一些”
“今天好多了,昨晚九点就睡了。” 早上八点,武大靖坐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面前,仍然带着些许困意,此时距离他夺冠刚刚过去一个月。“七点准时起床,七点半准时吃早饭”的日常规律作息被打破了。作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第一个冬奥冠军,武大靖成了突然闯入大众视野的体育明星。
冬奥结束,他返回北京,开始了一段为期两个月的长假。往常的假期,他会回家陪父母,或者带着父母出去旅游。这个假期有些不同,他甚至比平日训练期间更忙,至今没时间回家。他出现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讲台上,参与央视元宵晚会的录制;出现在一档颁奖典礼上,为演员江疏影颁奖。
在新闻标题和微博热搜中,他的名字前被加上了“追星赢家”的标签。“我没追星,哎呀,怎么说呢。”在首都体育馆,武大靖平日训练和生活的地方,他有些无奈地笑着说,他挠了挠头,换了个坐姿。事实上,他是因为看过江疏影主演的电视剧《好先生》,剧中江疏影扮演的江莱是他挺喜欢的角色人物。“那个角色挺正能量的,就这么一个事,被放大了。”武大靖说。
如今,他出入机场,会引起围观,前几天他跟朋友吃饭,被记者偷拍。这些是前所未有的。武大靖坦言,这样的变化,的确让他有所不适,不过大部分时候,他是享受这种新生活的,享受这种作为运动员的日常体验之外的另一种感觉。“挺好玩的。”今年24岁的武大靖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描述他近日的感受。“但是也只是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接下来进入到训练当中,就会全身心投入训练。”笑过之后,他表情严肃地说。
两天一个城市,甚至一天一个城市的假期生活中,只要回到首都体育馆,武大靖还是会抽时间做体能训练,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并没有这样要求武大靖,不过会发信息嘱咐他: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多学习。事实上,早在2月22日的比赛结束后,武大靖和李琰曾有过一次谈话,十分钟,已经算是这一个月来师徒两人唯一的一次安静长谈。“你回国后一定会很忙,闲暇之余,你可以去体验,但是别彻底融入到那个氛围中去。”李琰对武大靖说。
武大靖喜欢阅读,以前他偏爱小说,读《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最近他有意将读物换成了“心灵鸡汤”,他觉得自己或许需要“喝点鸡汤”,以保持清醒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平日,武大靖跟队友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休息的时候,会约几个小伙伴,大家一起玩《密室逃脱》,这也是队友之间增进感情的方式。他们也会一起聊天、逛街和看电影。武大靖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进电影院的具体时间了,只记得是去参加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之前,和队友陈德全去了一次电影院,打算看当时很火的电影《前任3》。已经排队买好了电影票,在排队买爆米花的时候接到电话,通知他立即回去做尿检,电影也就没看成。最近他打算找时间去看一场电影,他觉得自己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自如出入公共场合,如果被人们认出来了,笑一笑就好。
假期结束后,武大靖将再次回到规律的运动员日常生活,他倒不担心两种生活状态切换的困难,“我还是希望大家关注赛场上的我多一些。”武大靖说。
“几乎没有天赋。”是此前一位老师对武大靖的评价。“力量、耐力、速度和爆发力都很差。唯一算得上天赋的可能是在冰面上的掌控能力要稍微好一些。”这是武大靖的自我评价。而一路走到现在,是一点一点地推动。“即便水平很高,一个细节不留神,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了。跟人较量,跟人的心理较量,很刺激,很犀利。”武大靖说,这是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吸引自己的地方。
“我要拿这块金牌给队里出口气”
22日的比赛结束至今,一个月过去了,武大靖反复看了很多遍比赛视频的回放,“压力和压抑的堆积,在那个时候爆发了。”如今,武大靖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块金牌的由来。“十二天来没有一块金牌的压抑,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武大靖说。
此前,在男子100米半决赛和1500米1/4决赛接连被判犯规后,武大靖在朋友圈写下:拼到最后。两天前,中国短道队经历了本届冬奥会上最悲壮的时刻。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国女队第二个冲过终点,最后却被判罚犯规,取消成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压抑和委屈。主教练李琰眉头紧锁,在休息室打电话跟裁判商讨判罚的尺度,武大靖走进来,看到了这一幕。武大靖转身,离开休息室,在外面的采访区,他对记者说,“我要拿这块金牌给队里出口气。”
22日比赛的前一晚的九点,武大靖就躺下了,但一直到后半夜才入睡。第二天赛前,他关掉了手机,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状态彻底切换到“安静且严肃的备赛状态”。上场前,他特意换上了新的衣服,是之前比赛期间从未穿过的衣服,他觉得以前穿过的那些衣服,都不会给他带来好运。长裤带得不够,都已经穿过了,他后来干脆穿了短裤去赛场。“也没感觉冷,可能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吧。”如今武大靖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开始的前一周,武大靖全身心备赛,他以平日教练制定的最高标准完成训练,一日三餐也完全按照个人营养摄取的最高标准来执行。煮鸡蛋是武大靖最不喜欢吃的食物,这是整个短道速滑队人尽皆知的事情。他记得,自己曾经有一年的时间,就吃了两个煮鸡蛋,而且是在主教练李琰看着他吃饭的时候“被动吃下的”。备战平昌冬奥会的那段时间,他每天早餐强迫自己吃下三个煮鸡蛋。临近比赛时,肉和甜食他几乎不吃了,实际上,这些不属于饮食标准里的要求,是武大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个心理暗示,肉吃多了,腿会酸。”
此外,他坚持每天三十分钟长跑。跑步一直是武大靖的弱项,他不喜欢跑步,也跑不动。2017年11月,备战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的比赛时,他开始一周四次长跑,每次跑三十分钟,这是主教练李琰的要求。在上海,武大靖连续三轮刷新个人500米最好成绩,最终在决赛上夺得了中国男队在本赛季的首枚金牌。到了平昌冬奥会,主教练李琰没再给武大靖规定长跑的任务,他还是自己坚持每天三十分钟。
“沉着!冷静!”2月22日那天,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准备上场前,李琰拉着武大靖只说了这一句话,武大靖点了点头。在那场比赛中,武大靖将两位韩国名将远远甩在身后,第一个冲过终点。在全场的沸腾中,他挥动国旗,最后滑向场边,主教练李琰跪在场边的垫子上,师徒二人紧紧拥抱。十几天以来所有的压力和压抑,或许都在这个拥抱里了。
2010年,16岁的武大靖来到北京,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一员。八年过去了,他从队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成了如今队里最年长的队员,身边的队员时常在更替,主教练李琰一直没离开过。李琰也是武大靖平日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假期,武大靖每一天都会见到教练李琰。 “她对我们要求很高,每天规定的训练量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大家都知道,可她就是这么规定的。每一天都要我们累到极致。”李琰经常对着他说,“连女孩都滑不过,还练什么呀,别练了得了。”武大靖坦言,主教练在语言对他的刺激会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不过他明白,那是激将法。严苛之外,李琰也有温和的一面。武大靖记得,有时候队友之间聊天,说起诸如“今天房间漏风了”和“今天的菜有点咸了”此类的生活小事,李琰听见后,会去找工作人员,很快解决大家的这些小麻烦。或许正是这种生活小事上的关心,让武大靖对李琰,既有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又有孩子对母亲的依赖。
“人要特别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会看到效果”
在武大靖的讲述中,最早接触到短道速滑这个项目,源于一次偶然。10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第一次知道了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刚好家乡佳木斯有业余的短道速滑队,“我想去试试。”母亲觉得孩子有个爱好,还能强身健体,表示支持。父亲觉得,练习这个项目,太过于艰苦,一开始并不赞成,不过也没反对。
武大靖至今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冰场的场景。
那是一个室外冰场,零下30多度的天气,冰场外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生着火炉,十岁的武大靖在冰场每次大约练习十分钟,就要回到帐篷里取暖,然后再回到冰场接着练习。母亲一直待在帐篷里,全程看着他训练,“今天摔倒了多少次?”那天结束练习后,武大靖问母亲。“107次。”母亲都一一替他记下了。
那个时候,父母并没想把他往职业运动员的方向上培养。只是希望他取得一点好成绩,多一项体育特长,将来考大学的时候可以加点分,能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就是父母对他最大的期待。等大学毕业后,回到家里,接受一份父母帮他安排的工作,一家人在一起,过安稳平淡的生活。武大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是十岁那年父母对他未来最好的设想。他自己也没想那么多。他坦言,后来成为职业运动员也不是某一个时刻的突发念头,是一个一个成绩的推动。
此后的几年,武大靖参加黑龙江省短道速滑的比赛,在同龄人当中,闯进了前三名。两年之后,2006年,江苏省短道速滑队来当时武大靖所在的佳木斯业余队选人,武大靖被选中。当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离开家乡和父母,加入江苏省短道速滑队。在佳木斯业余队那两年,白天的时候,冰场属于省队和市队的专业队员,凌晨之后冰场才对业余队开放,武大靖经常是在凌晨两三点,睡意最浓的时候被叫醒去训练。而去往江苏,冰场可以挑时间。“最起码不用半夜上冰场了,伙食也不错。” 武大靖说。
就这样,他去了江苏省队,四年后,江苏队解散,武大靖成为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运动员。一年之后,2010年10月,武大靖参加了当时举办的一场短道速滑全国联赛,一同参赛的还有几个从国家队回来的队员,连比两场,武大靖都战胜了那几个从国家队回来的运动员。他也因此有机会进入了国家队。
李琰和武大靖
武大靖记得,当时他是从长春出发,坐了一晚上火车,第二天清晨来到北京,到了首都体育馆,放下行李,就直接去训练场地了。他从小就怕老师,第一次见到主教练李琰的时候不敢说话,训练的时候,想在教练面前展现自己,结果“彻底崩盘了,跟我之前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初来国家队,在十个男队员中,武大靖排名第十。“天天训练,各方面都跟不上,带女队员,因为速度慢被女队员嫌弃。还想在教练面前表现,那时候的水平真没法表现,所以只能躲着教练。”武大靖回忆。他坦言,那个时候他没想过以后,也不敢想,每一天都被强烈的危机感紧紧裹挟,担心被国家队淘汰。在国家队站稳脚跟,是那时候他唯一的目标。“天天抱怨,负能量爆棚。”如今,他也不避讳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他自认为职业生涯当中最惨的那两年。好在那个阶段他有一个好朋友,比他早几个月进入国家队,两个人当时的排名都靠后,“我第九名,他就是第八名,我第八名,他第七名,他比我靠前一些嘛,我抱怨的时候,他就劝我。”武大靖说。
抱怨过后,训练还要继续。
每天早上八点开始训练,晚上七点结束,之后是洗澡,磨冰刀。当时的武大靖和好友都属于边缘队员,都没有按摩师,按摩是主力队员的才有的待遇。“水平不够嘛,不给按摩。”他记得清楚,那会晚上磨完刀后,他和好友就从首都体育馆步行到西直门,再走回来,往返一趟大约5公里,这是他们恢复身体的方法,也是每天唯一的一段闲暇时光。
就这样,过了两年。担心被淘汰出国家队的危机感终于消失了,武大靖更新了自己的目标。
2012年,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赛,男女队员各选六人去参赛,武大靖当时觉得自己有机会,但最后没能如愿。他至今记得那一天的场景,在首都体育馆的门口,前去参赛的队友上车,离开,武大靖站在那里,看着那辆车缓缓开动,强烈的挫败感突然袭来。他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在十个人的团队里进入前六名。再次训练时,他把电脑带到冰场,找人帮他录像,结束训练后,反复回看视频,做总结,再和高手的比赛视频做对比,研究细节和技术。“人要特别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会看到效果。”半个月之后,主教练李琰结束比赛回国,她再次见到武大靖的时候,看到了他的变化,她开始对这个当时的边缘队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接下来,武大靖如愿连续参加了两届世界杯比赛。2013年下半年,他成为了拥有按摩待遇的主力运动员。目标继续更新,他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参赛,他要在比赛中有好的成绩。
2014年,他拿下了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亚军,第二年,拿下了世锦赛男子500米冠军,成功卫冕。
近些年,武大靖自认为走得还算平稳。只是每年会有为期一个月的习惯性抵触状态。“成绩直线下滑,失去了精神支柱,也就失去了训练的动力。就在自己的世界里,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武大靖这样描述。每到这个阶段,李琰不会再跟他探讨技术问题,而是会给他几本书,或者直接把书中的某个篇章单独拍照发给他,有时候李琰会拿起一本书,要求武大靖当着她的面朗读书中的内容。武大靖坦言,自己已经不记得读过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那些都是疏导情绪的读物。
四年之后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将是武大靖的下一个大赛场。他说,“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需要把这四年分段,一个阶段一个小目标,理清思路,然后去执行。”他并没有想过,如果不做运动员,自己现在会做什么。就像当初,他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一样。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