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和中国志愿者在平昌主新闻中心前合影
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已全面展开,“四个办奥”理念如何落实,“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如何呈现,答案尽在位于首钢旧址的北京冬奥组委。
“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走进北京冬奥组委的青年工作人员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
打破一亩三分地局限,拓宽国际化视野人力资源部王颢
他生于1988年2月29日,每四年与夏奥会同年过生日,自认为与奥运会注定有不解之缘。他学生时代作为志愿者体味过北京夏奥会的激情澎湃,今年作为平昌冬奥会顶岗实习生为北京冬奥会积累经验。
他是王颢,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的一员。
在平昌冬奥会总部人力资源局实习的一个月,王颢主要学习平昌如何组织实习项目,参与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组委派送到平昌实习的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中。
“我们在去平昌之前,都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单位组织的开题和答辩,带着相关问题去平昌实习。”王颢说,“实习期间要随机应变,及时捕捉问题、解决问题。”
王颢坦言,当时特别怕交不了差,只能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最终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最近,他在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大会交流上做了三场汇报发言。
“进入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两年多来,这个国际化平台打破了我曾经一亩三分地的视野局限。”他说。
上要接天气,下要接地气。
在王颢看来,冬奥工作不仅要国际化,还要本土化,触角要延伸到基层,这样才能服务大众。“我要发挥来自基层的优势,走进社区讲冬奥,让更多人感知奥运精神和冰雪运动的魅力。”
细节彰显服务品质,搭建中外沟通桥梁运动会服务部张静
亲戚朋友都很难想象,文科生的她近期工作主要是看设计图,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法律专业出身,周密严谨的思维和逻辑,助力她在设计规划中“火眼金睛”。
她就是张静,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住宿和奥运村业务领域的一员。
冬奥村目前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张静的工作是架起设计单位和国际奥委会之间的一座桥梁,对设计单位提出需求不断完善设计,对国际奥委会按时间节点提供动态进展以期受到认可。
张静平昌工作照
“细节彰显服务品质。”这是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的一句话。
她说,团队5个人,面对奥运村的图纸,要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奥运村的住宿服务标准、如何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等。图纸要一层一层看,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家具、无障碍设施……
张静平昌工作照
张静与同事们通常要一边把一张张平面图“脑补”成立体图,一边讨论修改。几小时下来,看得头昏眼花,说得口干舌燥。
低头看图,抬头看天。
对张静来说,每天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是常事。“每日夜幕降临,望着星空,畅想2022年的情景,是一种幸福。”她说。
必须不断学习总结,妻子成为‘在线军师’新闻宣传部周玉龙
4个月,他是北京冬奥组委派驻平昌实习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能力代表平昌冬奥组委与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进行沟通协调。他虽有多次OBS工作经历,但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名学生,勤奋好学,工作之余善于总结提升,妻子成了他的“在线军师”。
他就是周玉龙,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综合处的一员。
周玉龙的实习岗位是平昌冬奥组委国际转播中心(IBC)运行中心经理。外行人对这个岗位并不熟悉,但与每一名电视观众息息相关。
国际转播中心是平昌冬奥会电视转播的总部,相当于人的中枢神经,所有从各个场馆实时拍摄的画面都会传送到这里,IBC运行中心的功能就是确保冬奥会期间近万名转播技术人员在国际转播中心顺利开展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和2016年里约奥约会期间,周玉龙都在OBS工作,这使他代表平昌冬奥组委与OBS进行沟通时顺畅很多。
周玉龙平昌工作照
“两点一线”是他在平昌生活的轨迹。他每天从国际转播中心下班,简单吃过晚饭后,就径直背着资料到平昌冬奥会的总部办公室写工作总结。
现在有这么好的资源条件,我就要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精通业务,为北京冬奥会练就过硬本领。
周玉龙平昌工作照
在周玉龙看来,他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家庭给予的支持。在他实习期间,他的爱人不仅要照顾和教育孩子,每天晚上还要对他当日的工作总结在行文逻辑和整体结构等方面给予建议。
4月4日,北京冬奥组委举行2018年应届毕业生和人才储备库招聘人员入职见面会,15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6名来自北京冬奥组委人才储备库的专业人才正式加入北京冬奥组委,成为筹办2022年冬奥会队伍中的一员。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王颢、张静、周玉龙仅是北京冬奥组委青年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等渠道加入到北京冬奥组委大家庭中。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在对外开放交流中讲述中国故事。
文/新华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2022年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