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速滑馆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部分区域已率先实现“破土而出”。这座未来能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运动中心,究竟长什么样?今天上午,市重大项目办首次公布国家速滑馆的四大设计亮点,不仅双曲马鞍形索网跨度是世界体育场馆之最,1.2万平方米冰面也将创下亚洲之最。
马鞍形屋面创下世界体育场馆之最
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国家速滑馆,设计理念来自于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沿着外墙曲面由高到低盘旋而成的“冰丝带”,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而“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椭圆形的“冰丝带”之上,则是一个马鞍形造型的屋面。
“这可是目前世界上的体育馆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长跨约200米,短跨约130米。”参与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介绍,工程师模拟了上千种不同的工况,最终获得了受力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而用钢量仅为传统钢屋面的四分之一左右。
同时,屋面选用索网方案,也是出于节能环保、节约材料的考量,符合绿色办奥的要求。据了解,全部的钢索均在工厂定制完成,拉到现场后只需进行装配式安装。
3360块幕墙玻璃拼出“冰丝带”
“谁最能体现出冰的洁白与透明?反复比较后,我们选择了超白玻璃,因其材性和冰最为接近。”建筑师郑方介绍,22条“冰丝带”全部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
同时,“丝带”本身也是支撑幕墙结构的重要部分,还能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3360块玻璃拼接出外观自由流畅的椭圆形曲面,而经过建筑师的几何逻辑优化,不论是向内的曲面还是向外的曲面,都采用了同一个曲率半径,曲面玻璃板块不超过50%。
1.2万平方米冰面为亚洲最大
为了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特别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也创下亚洲之最。
“由于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也就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设计师李丹举例,国家速滑馆的设计方案中对气流组织进行了精心排布,让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使观众可以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同时,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能根据冬奥会比赛的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据了解,大道速滑的冰面温度可调范围为-6℃至-10.5℃,而冰场的室内设计温度控制在15℃左右,相对湿度40%左右,保证冰面温度适宜、硬度均匀。制冰和浇冰所用的水则是采用两级反渗透加连续电除盐工艺获得的纯净的水,能进一步提高冰面硬度。
智能场馆配备定位导航系统
梦幻的造型之下,国家速滑馆还是一座智慧场馆,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场馆中引入了“BIM运维系统”和“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就像是给速滑馆配备了一颗精于计算的“大脑”。
“未来,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进入场馆后,可以通过手机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匹配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告诉记者,国家速滑馆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有了三维化的可视地图后,观众不仅能迅速熟悉场馆内的结构布局,还能少走冤枉路,快速到达自己的席位。国家速滑馆也可以提供针对观众座位信息的各项服务。
除此之外,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上还融入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将场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180万度电。而无处不在的空气则能为3000平方米的场馆管理用房供暖,由此每年可实现160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部分区域今日“破土而出”
“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丝带飞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馆。”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用这句话来形容国家速滑馆日新月异的建设进度。根据市重大项目办已经公布的进度安排,截至5月30日,国家速滑馆部分区域已实现正负零施工,率先“破土而出”,6月将完成地下结构,9月完成主体结构,真正实现“拔地而起”,12月开始“编织天幕”,2019年6月完成幕墙建设,2019年10月完成制冰工程。
到明年年底,这样一座梦幻且聪明的“冰丝带”,就将在北四环徐徐展开。届时,北京也将成为一座集合了“冰丝带”、“鸟巢”与“水立方”的“双奥之城”。
北京晚报记者 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