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青海新闻

青海文化旅游用实干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时间:2021-01-30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记者在1月27日召开的2021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青海文化和旅游牢固树立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双推进的模式,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繁荣向好态势,用实干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2020年青海省着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标准相互衔接、服务有效整合的“大文旅”发展格局,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全面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表彰近70项,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和省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对240余项批示指示逐项分工、逐条推进、逐一落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50件,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先后出台政策17项,复工率100%,实施文化旅游项目600个,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争取专项资金8.6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4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11.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92亿元,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深入开展“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环境大整治”活动,线上线下组织培训约8.2万人次,大力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演播成果显著

我省创排12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弘扬了主旋律,壮大了正能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演播机制,庆祝青海解放70周年文艺晚会、对口援青十周年及国有文艺院团(校)专业人员成果展演等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等5部文艺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平弦戏《魂系金银滩》、音乐剧《花儿·少年》、藏戏《意卓拉姆》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全省各类文艺院团演出6115场,参演人员27.4万人次,线下线上观看人数达753.43万。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线上线下服务惠及3600万人次,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开展全省旅游厕所专项整治,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84座。500名村级文化管理员组织活动2956场次,带动群众20余万人,服务群众115万人。省图书馆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全省举办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优秀节目网络展演、戏曲进乡村等重点群众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1000余万。

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全省扎实开展考古申报、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0余项。国家级热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明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囊拉千户院保护利用工作扎实开展。文物安全年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湟中博物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年度重点展览项目。《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入选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江河源人类史前文明展”双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在我省文物史上尚属首次。

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成效明显

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海西德都蒙古族、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更加有效。1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30名省级刺绣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传承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称号,3名传承人提名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出台《“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十个一为重点,把河湟文化打造成为黄河文化的“青”字招牌。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播活动26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220余万。

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凸显

全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不断丰富研学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西宁市、黄南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海北州阿咪东索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刚察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银滩—原子城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新评定晋升22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2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景区晋升省级旅游度假区,135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命名191家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评定43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民间工艺师。梳理17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有不少景区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一批赏美景、尝美食、享民俗、品文化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产品备受青睐。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全国试点工作形成了青海方案。

青海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组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联盟,成立省级旅行社、导游、文创、刺绣、非遗保护等行业协会。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承诺信用修复机制实施方案,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开展全省文化旅游安全、市场秩序、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专项行动和文旅行业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组成8个督导组开展多轮次联合督导检查,加强旅游景区、网红公路、网红景点等重点地区、关键环节的安全工作。全面开展“光盘”行动,倡导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完成各市州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组建43个县区执法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5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3.6万家次,责令整改570家次。

大美青海影响力持续扩大

以讲好青海故事、展示青海形象为着力点,我省打造“大美青海生态高地旅游净地”品牌,在央视央广播出的宣传广告累计触达8.8亿人次,各类媒体刊发青海文旅信息近2万篇(条),在公交车、阅报栏、楼宇电视等宣传近300余万条(次),抖音、快手等平台大美青海话题总阅读量近13亿人次,全网搜数据月增长速度在27%以上,全国排名靠前。携程平台青海目的地搜索热度大涨200%,全国跨省游目的地人气排行榜和游客增速位列前10名,十一自驾游西宁租车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青海已成为年轻游客“跨越大半个中国”感知大西北美景的旅游首选目的地。举办惠民消费季、冬春季文旅活动等500余项、1000余场。注重开展“云”上对外交流,在7个国家和地区推介大美青海,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评价“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两岸联谊云直播系列活动,“中韩缘·大美青海走进韩国”系列推广活动列入2020年中韩关系十件大事。

“数字文旅”激发发展活力

我省全面建成一主四辅的全省数字文旅大网络,实现一朵云(文旅云)一张网(文旅物联网)一中心(数字文旅大数据中心)的文旅资源全覆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玉树文旅”公众号入选2020中国十大政务文旅。在海南州召开全省数字文旅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制定《青海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组建成立文旅行业网络评论队伍,组织开展网络评论3809次,评论9496条。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召开30次专题会议,印发疫情防控指导文件66份,下达文化旅游专项资金2.5亿元。向省内金融机构推送全省文旅行业意向贷款企业和项目193个,融资需求85亿元,促成合作项目100余个,助企融资近20亿元。先后开展了文旅人游青海、青海人游青海、诚邀全国人民游青海、中国旅游日青海系列活动、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景区创新发展论坛、文旅企业家建言献策座谈会等活动,多措并举推进文旅消费。

  • 上一篇:青海“隐形首富”盗煤获150亿 父子政商通天没人敢管?
  • 下一篇:青海称多:电商助推畜牧业高值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