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是青海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和《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新玉树建设的生命线公路通道,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首条高速公路。项目地处高海拔寒冷地区,且大部分路线穿越三江源地区的多年冻土地区,生态脆弱,环保要求及社会关注度高。公路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及全体参建人员创新理念,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了公路建设环保品位,收到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包拓业 摄影报道) 7月,是一年中草原最美的时节,水草丰美,一片生机。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二塔拉一处公路旁,记者看到,两辆洒水车拖着两条长长的“尾巴”,在为一处人工种植的草皮浇水,两条“尾巴”其实就是两根橡皮软管,上面密密麻麻的扎满了小孔,当洒水车开始供水,水便从每个孔眼中喷出,均匀地洒在草皮上。
记者了解到,这里原本是共玉高速公路的一处料场,占地40多亩,像这样的料场该标段共有8处,随着工程的完工,这些料场都采取了草皮恢复工程。
负责建设该标段的青海路桥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永厚介绍,根据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干旱少雨,在建设过程中执行,边施工边恢复的原则,在标段内共恢复治理料场和路基边坡80多万平米,主要种植芨芨草等,并采用了滴管技术,使水均匀地洒在草皮上,有利于草皮更好地吸收水分,保障草成活率。
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穿越三江源腹地,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湿地生态系统,且复杂而脆弱,生态物种丰富而易遭破坏。同时,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为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山草甸气候,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本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低温和短促的生长季节使寒冷地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过程十分缓慢、艰难,而且加速了冻土融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
为此,根据水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高原生态系统的自然完整性等保护对象,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最大力度的保护、最高程度的恢复”理念明确了“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自然景观不受影响”的环保目标,做到生态防护绿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建设工程与自然的良性关系。
更兴加是海南州兴海县河卡镇灯塔村的一名村民,作为公路沿线的村民,对于工程“环保至上”的理念和做法,他都看在眼里。“听说共玉高速公路快通车了,我很高兴,以后出行就方便多了。施工中挖的坑他们都填埋并种了草,路基两边种的草已经长高了,这条公路很美,工人们还经常帮我们收拾生活垃圾,他们很棒。”更兴加说。
在共玉高速公路,草皮可是珍贵的资源,建设者们改变传统公路设计采用混凝土、浆砌防护,充分利用草皮资源,路基、驻地、便道、料场在清表时,将作业区的草皮等距成块切割,连同腐殖土移动至养生区假植保存,等路基成型或驻地料场还建后,再按工艺进行回植,与生机勃勃的天然植被融为一体。
在位于兴海县境内的共玉高速公路K251处,记者看到,在高约2米的两侧路基被葱葱郁郁的草皮覆盖,要不凑近仔细观察,绝看不出这是由一块块拼接而成,俨然已和原来的草原没什么两样,记者了解到,这就是草皮回贴技术。
负责该工程C3标段副经理陶昊介绍,该技术是将原来的草皮切割下来后,再分成小块,并由专人每天负责养护、洒水,夏天加盖防晒网,冬天加盖保温层,在公路完工后再回贴到路基上的。此项技术仅在C3标段内就回贴了近20万平方,且在全线多处路段使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并提高了草皮成活率。”陶昊说。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共玉高速公路创新实施以“路基清表草皮移植技术”、“高海拔高寒地区植草技术”、“路基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建设生态防护综合体系,累计完成路基边坡草皮移植、生态植草近1000万平方米,生态环保“无痕化”施工成为共玉高速公路建设的“绿色亮点”。
另外,基于对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繁殖、栖息等原生态生活习性的保护,共玉高速公路在全线设置桥涵与动物通道近800个(平均每公里1.4个),在湿地、河流密布、冻土地带尽量以桥、通透式路基的姿态出现,与环境最大化贴合,用桥与通道自然“引渡”野生动物,保障野生动物自由繁衍生息。
共和至玉树公路建设项目区域内冰峰环绕、草原广袤,自然风光原始、纯真、神奇,令人神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宗教文化别具一格,人文景观壮美博远,引人入胜,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通过严密细致的管理措施让环保工程一件件落到实处,将来,公路建成通车后,旅客坐在豪华大巴的车厢里,透过宽大的车窗,将看不到建设留下的“伤痕”,而享受到青藏高原的细腻与粗犷,领略到大自然的奔放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