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上回说到,发明交通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提高速度。在这方面,我们的老祖宗主要靠想象。《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有一种叫做“甲马”的小玩意,当把两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于说把八个“甲马”绑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我们就不好乱猜了。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现代科学的高速进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经是一个可笑的小数字了;但对我们善于幻想的古人说来,这已是一个想像的极致了。看来,即便在想象上,我们的老祖宗也留下了一个落伍的纪录。
当然,进行真正科学实验的也并非一个都没有。据说大哲学家墨子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潜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鸢”。曾制造出“地动仪”的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也制作过一只会飞的“木雕”,只要开动机关,就能够飞出好几里远。到了唐朝,一个天才的工匠韩志和又制作了一架极为精巧的飞行器。有一次,他先给皇帝制造了一张能飞起来的“龙床”,差点把皇帝吓着。后来他又制作了一个形状像鸟儿那样的飞行器,能够做出饮水和吃东西等动作,还会鸣叫。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开动机器,它就能够凌空高飞。
但是,不论是“木鸢”、“木雕”还是“木鸟”,都是一些古书上语焉不详的记载,直至今天,都没有发现实物遗存,所以是否真的有这个东西,或者又是想象的产物,还真不好说。
至于人类自己想飞上天,我们的老祖宗的确有过这样的实践。南北朝时就有一起用风筝载人的实例。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强迫一些人乘着用 子做的风筝从高67丈的高台上往下跳,拿人命当儿戏。结果其他人都摔死了,只有一个叫元黄头的人乘风筝随着风“飞”到城外,安全降落。这是我国风筝载人最早的一次成功飞行。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在西汉末年,曾有人应王莽征伐匈奴的招募,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这个人找了两只大鸟的翅膀作为自己的两翼,头上和身上都粘满了羽毛,尝试着进行飞行,后来掉了下来。众所周知,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虽然也参考了鸟飞行的原理,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动力问题,不像我们的老祖宗只注重形式,以为粘上羽毛、嘴里嘎嘎地叫着就能飞了。
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他自制了两个大风筝安在椅子两侧,又买来47只他能买到的当时最大的火箭绑在椅子后,最后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万户命人点燃了火箭,一声巨响后,万户被炸成了碎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而勇敢的中国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特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随着万户被炸成碎片,我们的老祖宗想要升空的努力终于停止了,他们再次回到屋里,关闭房门,开始凭空想象了。他们害怕了,再也不愿出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试验了。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人造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和飞机呢?问题出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知识分子身上。因为中国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都去背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去了。学而优则仕,只要科举中的,就可出门乘轿,享受荣华富贵了。谁还会潜下心来,去发明什么汽车飞机呢。如果非得要造,就闭门造车。
公元1881年11月8日通车的唐山—胥各庄铁路,是我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长约10公里。但愚昧的清政府却生怕火车头这个庞然大物走起来震动清皇室的东陵,不许使用蒸汽机车,只准用骡马拉着火车车厢在铁轨上移动,人称“马车铁路”。看见了吧,我们的老祖宗不仅不去发明新的交通工具,而且对老外发明的新东西也看不惯了,不接受了。所以,几千年下来,中国的道路上回响的仍然咯哒咯哒的马蹄声、吱扭吱扭的车轮声,以及轿夫呼哧呼哧的喘气声。
出门乘轿印证了中国的一个传统——等级森严;闭门造车印证了中国的另一个传统——科学精神的缺失,一部中国交通史,就印证了这两个传统。(作者:许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