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放置引流袋的手提袋、拿着热水杯、带着身上的疼痛奔赴田间地头——这是54岁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牧草学科奠基人、全国知名牧草专家盛亦兵的日常生活。自从2008年查出“腹膜后脂肪肉瘤”后,他八年经历六次大手术,小肠被切得只剩下1.6米,每天须携带肠内营养液和肾造瘘引流袋,每半小时就需要喝水……疾病对身体的种种摧残却没能浇灭他对牧草的热情。只要还有一口气,他就要战斗在田间和科研第一线,做一颗有韧劲的牧草。
图片说明:盛亦兵在介绍苜蓿生长情况
八年经历了六次大手术,他却将“小学科”做成大产业
在采访过程中,说到自己的病情,盛亦兵总是轻描淡写地一两句话就带过去了。而谈起牧草,他却滔滔不绝地讲很久,一点都不像八年内经历了六次大手术的病人。
盛亦兵形容自己是“一颗有韧劲的牧草”。2008年8月,盛亦兵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为防止肿瘤细胞扩散,他的右肾被切除,并作放射治疗。这一年正值农业部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术刚满一个月,盛亦兵接到通知,国家牧草体系拟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东营综合试验站。没等恢复好,他就开始早出晚归,东奔西走。
在试验站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工作繁杂,诸多事宜扑面而来。在试验站运行的第二个年度,盛亦兵在例行体检中发现上次手术清除干净的肿瘤又出现了。此时,正面临着体系和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筹备建立牧草示范基地的关键时刻,他决定推迟手术,直到主持完成示范基地建成仪式。2010年9月,第二次手术切除了盛亦兵发现肿瘤的腰大肌及部分小肠。
2011年2月,距离上次手术相隔不到半年,盛亦兵体内又查出肿瘤细胞,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做了第三次手术。
2012年,盛亦兵再次发现肿瘤和肠粘连问题。两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提出保守治疗的方案,“不要再进行手术了”。“保守治疗就意味着长期在家休养,就等于提前与牧草事业告别,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盛亦兵没同意这个方案。
几经波折,终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同意给他进行手术。2012年7月,他第四次躺在了手术台上。这次手术,解决了他长期肠粘连的问题,切除了肿瘤细胞。只经过短暂的1个月的休养,他又远赴湖北恩施参加牧草体系培训会。2014年7月份,他又到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了第五次清除手术,做了肠道、腹壁等部分切除,小肠只剩下1.6米(正常成人的小肠长度5-6米),这是保持身体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必须每天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和肾造瘘引流袋。
今年元旦过后,盛亦兵恶性肿瘤再次复发。这一次,他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开腹切除手术,而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
八年六次大手术,对身体的重创可想而知。可患病前后的这些年,盛亦兵又似乎什么工作也没落下。作为首届山东省省直机关道德模范、院优秀共产党员,他承担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的建设任务,并带领团队育成了6个紫花苜蓿、大刍草等优质牧草品种,打破了山东省没有自主选育牧草品种的历史;他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研发的牧草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了1000多万亩,产生了近十亿元经济效益,将农科院的牧草“小学科”做成了大产业。
图片说明:农场内的牧草种植、收割已实现机械化
从无到有,他带着农场种出进口品质苜蓿
“他心里始终装着我们老百姓。”汶上县老孟家庭农场负责人孟建谈起心目中的“盛老师”,用了坚强、任性、偏执、宽厚、乐观、可亲等诸多极具矛盾的词汇来形容。
2015年,在牧场经营两年却陷入亏损、无比迷惘之时,孟建结识了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盛亦兵,坚定了他投身草饲业的信心。
第一次见盛亦兵时,孟建觉得眼前的人身体很不好,精神状态也一般。没想到一谈到粮改饲和牧草,盛亦兵就像换了一个人,激情四射。
孟建还记得盛亦兵第一次冲他发脾气的情形。那时候农场种苜蓿要选种,盛亦兵拖着手术后没有恢复的病体,提早出院,带着孟建跑到安徽找中国农科院的杨青川教授。“在路上的时候,盛老师导尿管堵塞,疼痛难忍,被子都被汗水湿透了。我们不忍心,想提早结束行程,回济南做康复检查,却惹得盛老师对我们发了脾气,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盛老师发脾气,还挺可怕的。”在盛亦兵的坚持下,一直到完成选种工作,团队才回到了济南。
一起种苜蓿的这几年,盛亦兵总将工作摆在身体之前。土地整理时,他跟在旋耕机的后面检查,以至于收工后都说,酒量大比不上盛老师的土量大,喝土能喝二斤多;播种时,盛亦兵直接坐到了播种机的后面,亲自指挥,观察,直到操作人员掌握娴熟;在出苗的关键期,盛亦兵干脆住到了农场,每顿就吃几口青菜和馒头。连田间地头的老农民都说,活了几十年了,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
如今,在盛亦兵的指导下,孟建农场里的苜蓿田已有近1300亩。孟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粮食,人工成本就会占去大半收益,效益微薄;而种苜蓿,种一年可以收6年,每年收4茬到6茬,用工很少,若按每亩干草产量1.2吨计算,每亩地的纯收入将达到1200多元。”苜蓿收割后,取样化验结果接近进口苜蓿的品质,盛亦兵又带着他们四处推销,农场最终与现代牧业汶上牧场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图片说明: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收割、打包牧草
有一口气就要往田间地头跑,他还想直面迎战“四个挑战”
饱受病魔摧残的盛亦兵,现在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就喝一口水,如果喝水不及时,排尿不顺畅,可能导致左肾衰竭,危及生命。身为护士的妻子王永焕拦不住丈夫外出工作,就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小水壶,无论走到哪,盛亦兵都把它带在身边。
今年元旦过后,盛亦兵恶性肿瘤再次复发,山东省立医院安排1月17日上午做手术。事先,他却照常到北京参加全国牧草工作会议,头一天才乘车奔波800多里路匆匆赶回济南。这一次,他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开腹切除手术,而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目前还处于术后观察期。躺在病床上的他,还不忘跟别人开玩笑:“我挺过了8年抗战,已经赚了。现在教科书上抗日战争由8年改成了14年,看来我还得多活几年。”
八年六次大手术,还奋斗在科研一线,图个啥?“支撑我的信念还来源于事业挑战——就像当初我走进这个领域是为解决牧草需求问题一样。”盛亦兵说,他还想与团队一起拿下山东饲草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挑战”。
盛亦兵认为,目前优质饲草缺口巨大,供需两极分化严重。全省奶牛、羊、肉牛存栏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饲喂全株青贮玉米及优质牧草的奶牛仅占30%左右,肉牛、肉羊不足10%。
重粮经轻饲草,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传统养殖“耗粮型”家畜占主流,草食家畜占比低;饲草生产水平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对我来说,这四个挑战,个个都是大山压顶,考验着我的身体和意志。”目前,山东省出台了推进“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发展实施方案,牧草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春天,也是牧草拓荒者盛亦兵的又一个春天。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倾情牧草、痴迷科研,虽然知道随时可能倒下,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在田间地头和科研一线奔波,不断勇敢地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