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莱芜市莱城区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明利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离世。陈明利把全部的心血和生命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土地和蔬菜种植事业。三十多年来,他从种植大棚蔬菜到自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一位普通菜农成长为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服务的科技推广者,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他的一生都在于蔬菜打交道
陈明利出身贫寒之家。1983年,因家庭贫困,陈明利仅上一年半初中就辍学务农。17岁的陈明利立志要闯出一条摆脱贫穷、实现富裕的路子。从尝试种植拱棚蔬菜开始,没有技术,他就边种植边摸索;没有文化,他就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从书里学。为了解一种蔬菜病虫害,他跑几十里到城里查阅上百种图书资料;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他参加全国各地的研讨会和培训班,拜访专家教授;为把书本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承包地里一遍遍搞试验,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一套有别于教科书的优质蔬菜栽培方法。他逐渐从一名种菜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大棚蔬菜种植的专家。
创业之路历来艰辛。陈明利没技术、没资金、没文化,创业初期遇到不少挫折。为了流转蔬菜种植基地,就得挨家挨户做工作。陈明利妻子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陈明利回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累死了”。2007年,陈明利联合20户种菜农户成立了莱芜市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据社员讲,陈明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围着基地看一圈,哪里需要除草哪里需要浇水他都先看好,等到员工上班后他再一一安排。遇到特殊天气,他总是亲自动手,和员工一道上栅子,压薄膜。合作社的监事长吕昌华说:“每次吃晚饭的时候,都要等到超市里卖菜的员工都回来了,他才放心吃。”以前陈明利喜欢打牌,可自从合作社成立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打过。
他的相册里找不到一张“全家福”
由于多年的操劳生活作息缺乏规律,2014年陈明利被诊断出晚期胃癌。住院期间,他最常对女儿说的是:“你爸这一辈子就爱种地,种了一辈子,也没种够。”他的心里就只有他的合作社,而对家人,他是真的不上心。女儿从幼儿园到高中他从来没有接送过。上高中时,每周六中午陈明利骑着摩托车带着包好的饺子给女儿,再叮嘱几句便又匆匆的离去。70多岁的母亲生病住院,都是妻子和兄弟、弟媳轮流床前伺候,他难得去一次,有时即使去了也是接个电话又转身离开。
家里人常说等有空闲时,一家人去合个影,却没想到直到陈明利去世,一家人都没照过全家福。现在这已成为家人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女儿陈秀荣说“父亲这辈子合影最多的就是与基地的蔬菜,照的最好的也是与蔬菜。”
他想通过帮扶帮助乡亲们拔掉“穷根”
2015年,国家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此时已是胃癌晚期的陈明利拖着病体,强忍着病痛,主动跑到高庄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与石湾子、赵家峪、邵家庄结对子,包下了整个街道的省定贫困村。街道党委书记王玉民看着消瘦的陈明利,心疼的说:“老陈啊,你身体不好,还是歇歇吧。”陈明利坚毅的说:“书记,我身体好着哩,不碍事,再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咋也不能落后面。”
陈明利不顾身体虚弱,走村入户询问老百姓生产种植状况,亲自下地取土抽检化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发现,邵家庄村百姓多年的传统习俗,大都只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低值作物,市场价格低,老百姓难脱贫。为此,他利用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技术优势,为邵家庄量身定制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并亲自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陈明利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免费提供“科技套餐”服务,晚上回到家里,常常累得双腿都拖不动。就在项目动工的前夕,他因为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接受化疗。躺在省城医院病床上,他还一再瞩咐二弟带上邵家庄村蔬菜大棚的建设图纸,“我再完善完善,再完善完善……”
在陈明利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牵挂着村里的几个困难户,嘱咐员工给他们拿上桶花生油和自己种的菜送去。陈明利说:“我也是从穷日子里过来的,现在生活好点了,就应该帮帮这些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