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带着无限的眷恋,匆匆走完了50岁的生命历程。
就在去世10天前,病床上的陈明利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把锅和菜拿来。平时忙,顾不好家,我感觉不行了,给你们娘俩做顿饭作为补偿吧。”妻子和女儿泣不成声。
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明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干够啊,再给我5年,我一定能让咱合作社在全国叫得更响。”
这就是陈明利,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把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和蔬菜。
蔬菜的“父亲”——
“我就是要把蔬菜种好”
1966年,陈明利出生于莱城区高庄街道曹家庄一个贫寒家庭。1983年,陈明利仅上一年半初中就辍学回家,他为此哭了一夜。
1985年,他开始尝试种植拱棚蔬菜。没有技术和文化,他边种植边摸索。为了观察蔬菜长势,他夜里上上响铃,每隔两个小时就起来一次去测量。
一年春天,陈明利正在赶集,气温骤升,他忍不住脱下毛衣,又猛然想到了什么,急匆匆赶回菜地,三下五除二将地膜撕掉。
“天这么热,人都受不了,菜能受得了吗?它只是不会说话罢了。”陈明利说。
经过长期的实践,他摸准了蔬菜的“脾气”,成为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每天写蔬菜日记也成了习惯。
“咱种菜是个事业,要种出个样来。”陈明利最得意的是破了多项记录:
1988年,他在仅有的0.1亩左右的承包地里,收获了1263元,在曹家庄及周围村引起轰动;
1991年,他建起冬暖式温室大棚,创下全市第一;
1993年,他种植的0.6亩大棚黄瓜卖了1.8万元,成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
2012年,他的大棚芹菜亩产值高达14.4万元;
2013年,他获得山东规模种植状元大赛冠军,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
他独创的“陈式种菜法”成为全省大棚蔬菜种植规程。他设计的“阴阳大棚”,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0%多,收入提高一倍以上。
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菜痴”。他成为莱芜市以农民身份获得农艺师职称的第一人,在基地种植的蔬菜品种全年达到56种。
“56种蔬菜就是我56个孩子。”他常笑着对人说,“菜也和人一样,你好好地待它,它就会好好地回报你。”
土地的“儿子”——
“我就是要让地里长出‘金条’来”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让陈明利看到了希望。他费尽口舌流转了本村30亩土地。11月,他登记注册莱芜市第一家合作社。
为了更好地示范带动,2009年,合作社新流转土地53亩,投资156万余元,建设了6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建成了高标准示范基地,流转土地的农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并优先安排在基地打工。
大棚刚建起时,社员们嘀咕:“花这么多钱,啥时能回本?种金豆子还差不多。”
“不用种金豆子,咱们合作社的地就能长出‘金条’来。”陈明利很有信心,“我和土地最亲,我是土地的‘儿子’。”
“金条”还真种成了。陈明利用-2℃—6℃的低温“锻炼”60余天长成的芹菜,香、脆、嫩,每公斤售价达到76元,还供不应求。原来设想一个大棚的芹菜能收入20万元,结果高达50万元,成为合作社的“招牌菜”。
社员们服了。
农活不好计量考核,他发明了“鲤鱼跳龙门”绩效考核制度,社员除了基本工资、出勤奖、月奖金、
年度分红外,还精心设计了计件奖、超产奖、团结奖、操心奖。这一制度得到省里推广,成为全省农村工作学习的典型。
在陈明利眼里,种菜更是一个良心活,蔬菜质量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有一次,6名社员为了省事,偷偷使用除草剂,致使芹菜的口感发涩、发咸。情况核实后,陈明利坚决不予收购,这6名社员每亩地少收入6000多元。
跟陈明利干有奔头!
村民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社员由最初的7户发展到217户。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社,基地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先后认证9个无公害蔬菜品种、14个绿色蔬菜品种、1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1万余亩、绿色蔬菜基地认证面积3600亩。
而他自己说:“作为党员,就是应该做到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陈明利,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三农人物的称号。
乡亲们的亲人——
“我就是要大家伙都过上好日子”
合作社第一年,各项发展尚未进入正轨,产品打不开市场,亏损近10万元,陈明利便自己掏2万元给社员分红。老百姓都说,陈明利这是疯了吗?
陈明利是“疯”了。
作为理事长的他持有合作社四分之一的股份,本可按股金分红拿大头,但他却把对普通社员有利的交易量分红比例提高到80%,每次分红他都不是最多的。
陈明利说:“建合作社不是为了自己富,更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曾自费以每天4000元的代价请蔬菜专家来授课。大冬天骑着小“嘉铃”摩托挨家挨户下通知,请种植户免费听课。为了让人信服,他包种子包技术,让菜农试种,引进的菜花新品种当年获得大丰收,每亩纯收入4000余元。
10年间合作社累计向社员分红155万元,发放工资1087万元,社员因此富裕起来。他还带动了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走上了蔬菜种植的致富路。
但是,对待自己,陈明利却显得有些苛刻。在他去世时,不足20平方米的家里,一张结婚时买的硬板床仍在使用。为了付清手术和化疗的费用,陈明利去世前卖掉了刚刚分到的旧村改造房。
“没有陈明利的指导,我到不了今天。”金霖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宋作平说。陈明利帮着他引进新品种,手把手教给他品种杂交的方法,他的七彩花生品种达到10多种,认证了12个无公害产品,价格是普通花生的两倍。社员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6人。
陈明利自己住院期间,村民亓召信的妻子因骨癌住院治疗,巨额医疗费几乎要压垮这个家庭。他不顾自己病体虚弱,带上2000元现金去医院看望,走时摞下一句话:“就是你们干不了活,也要养你们3年。”
2015年,国家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陈明利拖着病体,跑到高庄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与贫困村石湾子、赵家峪、邵家庄结对子。看着消瘦的陈明利,街道党委书记王玉民心疼地说:“老陈啊,你身体不好,还是歇歇吧。”陈明利坚毅地说:“我身体好着哩,不碍事。再说俺是一名党员,不能落在后面。”
生命的后期,他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总怕有事干不完,也总怕时间不够用。在邵家庄,陈明利量身定制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并亲自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
2016年10月,陈明利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他找合作社的负责人员谈话,做最后的安排。“无论我在不在,一定要帮扶贫困村把地种好,把菜管好,这就是给我帮了最大的忙了。”
10月17日,第三个“全国扶贫日”,陈明利因胃癌晚期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基地和蔬菜,乡亲们也失去了一位脱贫攻坚的帮扶者。
“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埋在基地旁,我要天天看着我的蔬菜。”这是陈明利生前对村支书吕昌华最后的请求。
在合作社基地东南角村公墓里,新起了一座低矮的新坟,这是陈明利的安息之所。坟前的墓碑很小,也很大,这是一座永远留在人们心底、值得景仰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