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5月17日讯2020年1月6日,《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自该办法施行以来,青岛各区市积极响应,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推动,青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而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许多问题也得以暴露。在2020年的青岛“两会”上,这一话题引起了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协委员们的热议,如何更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青岛香港中路街道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垃圾分类 ( 来源:信网)
采取激励措施设置奖惩机制
青岛市人大代表、新阶层代表人士、即墨区国立居家助残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华表示,她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分类虽然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在具体执行上仍有提升空间,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分类垃圾桶的设立上应进一步完善。
并且,王文玲还提到,对于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和家庭,应该采用一定的表彰机制,在单元门口公示垃圾分类标兵家庭,还可以招募建立劝导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队伍,落实基本保障和激励措施,提供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效性。
同样提出建立激励机制的还有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天慧永泰环卫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良。他在正在进行的青岛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建议通过以点带面分段实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合理配置收集设施、推行专业化回收利用,以及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
他表示,可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行奖励。比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或者用玻璃换啤酒、用塑料换塑料制品、用废旧电池换新电池等。还可辅以相应的警告和惩罚措施,如对个人、经营单位、街道、社区、物业公司、运输企业、处理厂等没有做到分类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推进垃圾分类“智能化”
同样关注垃圾分类问题的还有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她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垃圾智能化分类回收及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并向市民普及智能化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让居民体会到垃圾分类回收带来的便利。
她表示,目前青岛市多个社区陆续投放了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智慧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绿化有机垃圾处理站等多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极大助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垃圾的零残渣排放,从根源上免除了垃圾运输过程带来的二次污染。
而在此基础上,她还建议建立健全垃圾智能化分类回收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市区两级财政的职责和经费投入,为青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提供长效保障。
为社区配备“堆肥师”实行垃圾就近处置
青岛市政协委员,同时也是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的原永兵认为,农村生活垃圾是影响青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的主要障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式和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重要体现。
对于垃圾分类,他的建议之一是为每个社区培养一名专职或兼职社区堆肥师,用于指导厨余垃圾在社区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实行垃圾就近有效处置,即把能在小区处理的垃圾就地在小区处理。他认为,堆肥设施成本低廉,操作容易,合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运行。
同时,他还建议,将现行侧重于垃圾运输与垃圾集中处理的经费结构,调整为与《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描述一致的,保障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费结构,增加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资源化利用工作经费比例。
信网记者张孝鹏